第二十九節 太原城市核心價值觀應注重汲取企業文化營養(1 / 2)

鄭延濤

太原市提出了“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的城市核心價值觀,這是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部署、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重要舉措,也有效提升了社會和公眾對自身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的關注,其影響已從報刊、網絡上的熱議中得到了證實。這無疑是太原文化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它的作用不是給我們的現狀做一個褒獎的自我評價,而在於樹立起了一個準則、一個目標,從而激勵、引領社會和公眾對此持之以恒地不懈追求。

那麼,在這種從理想到現實的努力和升華中,我們應如何來充實、完善太原“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的城市核心價值觀呢?這之間所涉甚多,但其中一個現實的選擇、充足的資源是從我市廣大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國防軍工企業的企業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對我們的城市核心價值觀予以哺育和滋補。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企業是最基本的社會生產單位。太原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之一,薈集了一批國家的骨幹企業、國防軍工科研生產單位。在他們之中,有的起源於革命根據地時期的兵工廠,有的是新中國建設的重點項目。長期以來,他們不但為國家和人民提供了大量產品,滿足了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在此過程中,他們所表現出的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為國分憂的擔當意識、責任意識無不充分證明他們不僅是社會物質產品的生產者,而且也是精神財富當之無愧的第一生產力。有這樣一批企業集聚太原,是我們的城市之所幸,企業文化的優秀成分則是我們改造和提升城市地域文化的豐富資源。在這方麵,當年“鞍鋼精神”、“大慶精神”的影響和帶動作用已為楷模了。

對於太原“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的城市核心價值觀追求來說,上述國有、軍工企業及其企業文化的優秀成分無一不是高效滋補的營養劑:

包容:由於地理、曆史等多方麵的原因,開放、包容在很長時間中都不是屬於封閉的內陸城市文化的優勢和強項,實事求是地講,反倒是我們文化傳承中的弱點和缺陷所在。在太原乃至全省,過去由於封建統治者閉關自守排外,生產落後,與外界的人員、物質交流甚少,包容精神的養成從根本上缺乏經濟動因和社會氛圍,不但少有“請進來”的誠意,連晉商曾經“走出去”的輝煌也隨著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興起中落寞而消失在大漠沙塵之中。太原的對外開放,始於新中國成立後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沿海相對發達地區、城市大批人才支援內地直至企業的直接內遷,為太原城市文化帶來了新的元素和活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太原才真正迎來了開放的時代,包容精神取代封閉觀念逐步為社會所認可、接納。但無需諱言,迄今她仍然稚嫩、柔弱,仍需扶助和培育。在這方麵,吸納國有、軍工企業文化中那種機器大工業和工人階級五湖四海、容納百川的開放精神和包容氣魄,乃是助力太原城市核心價值觀發育、成長、挺拔矗立的高效“鈣質”。

尚德:在當今的中國,無論是對於國民個人還是群體而言,最優秀的品德莫過於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所倡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尊崇和追求,它代表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體現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長期的向往和祈盼。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凝聚了中國工人階級中革命性最自覺、最主動、最堅決、優秀品質最集中部分的國防軍工、大型國有企業,以其為國家、民族的最大犧牲、最大奉獻書寫了自己文化中最動人的篇章。當我們自豪於建國60周年閱兵中的藍天戰鷹、導彈方隊、裝甲洪流時,殊不知其漫長的科研、生產過程曾經曆了國有、軍工企業最困難的年代,正是那些從黃崖洞到70後、80後的幾代軍工人不計報酬、默默奉獻,才成就了共和國的威武、雄壯。要講尚德,就讓我們從學習、崇尚、汲取自己身邊這些優秀品質、優秀文化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