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邁向一流省會城市的價值構建——寫在學習踐行太原城市核心價值觀之際(2 / 3)

因而,道德從來不是空洞的說教和複雜的算計。十五年如一日,高亮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將責任心和使命感化作了堅守的動力,在他看來,打造綠色西山、建設生態家園是他追求和心愛的事業,愛之則會為之奮鬥。殘疾的父親馬向龍用信心和愛為一個家撐起希望的天空,自立自強賦予他健康的心靈。好心的司機從榆次開車送快要臨產的孕婦到太原,至少他盡己所能維護了一個好人的名聲。還有你不知道的層出不窮的“身邊好人”,以溫煦如春風的力量彰顯人性中真善美,以平凡之舉演繹著人間大愛,在平凡之中顯示著超越平凡的勇氣。

100多年前,一位哲人提醒人們說:當我們為子孫後代著想的時候,必須記住,美德是不會遺傳的。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人們心中道德的涓涓細流彙成浩瀚大海,不再為一些人事不關己的冷漠而焦慮,不再為見危不救的自私而痛惜,身處其間的人就會變得道德更高尚,精神更充盈,人格更完善,整個城市的道德水平就能得到飛躍和升華。

最低限度的道德是法律的底線。法律是社會守望道德的麥田、守住公正的底線。

如果法律是棵大樹的話,那麼法律信仰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從“一五”普法到現在全麵啟動“六五”普法,持之以恒的法製教育,堅持不懈開展法律“六進”活動,全民法製宣傳教育的普及率超過85%,人們不斷增強著法律意識和法製觀念,學法以辨是非,知法以明榮辱,用法以止紛爭,依法辦事、依法維權成為人們文化熏陶、理性思考的自覺接受和行為過程。人們從內心認同法律,而不是出於功利的考慮、出於畏懼懲罰來遵從法律;把遵守法律看成是一件很光榮和很高尚的事情,而不是認為會鑽法律的空子是非常聰明的表現;人們鄙視那種通過違反法律而獲利的勾當,並不因少數人的違法行為而失去對法律的信任和忠誠。

抱著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以人為本,以和為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和諧因素,我們正一步步夯實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社會管理創新的“太原模式”應運而生,人民群眾向政府投以期許的目光。城市的管理者堅持以法律思維建設法治城市,堅持依法辦事,提高行政效能,政府努力做守法的榜樣,養成守法的習慣,維護法律的權威,塑造城市法治精神,推動“法治太原”建設全麵提速。

一名法官的明斷秋毫、公正執法就是對法律權威的最好維護。“全國優秀法官”張康在“打黑除惡”專項鬥爭中,所審理的一係列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案,均刷新了全市刑事審判的曆史紀錄,其中最長的一案光是庭審就連續進行了9天,每天開庭10小時以上。他所製作的判決書結構嚴謹、內容全麵、論理透徹、邏輯嚴密,最長的一份長達320頁20餘萬字。張康以一件件鐵案、精品案、和諧案,不僅受到了業內和社會各界的尊敬,更重要的是守護住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

守住底線,體現出法律對民眾權利和利益的珍視。在公正司法中,如何最大限度地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如何最大限度地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如何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在堅持教育、感化、挽救中延伸服務,女檢察官蘇彩英麵對青春期人格不完善的少年犯會深深地痛惜,在大法精神的指引下以一顆父母對孩子的心對待他們,甚至為他們保守一個小秘密,期待他們重塑人生。

法律從未脫離人們的實際生活。對於司法助理員張俊賢而言,三十年來他在矛盾與糾紛中生活,把人民調解工作的“調解經”念到了極致,小到婚姻家庭、起房蓋屋、孩子收養,大到經濟糾紛、意外事故、人命官司等,每當鄉親們在困惑、哀怒、無奈中找到他時,他總是盡最大努力去幫助。楊家峪鄉十裏八村的鄉親們都成了他的朋友,大家都親切地叫他“張司法”,“民工保護神”聲名遠播。在他心中一名司法助理員就應該助正壓邪,梳理千家萬戶紛爭;助政為民,樹立勤政廉潔理念;助弱勢群體,理解百姓疾苦;助自身建設,清理私心雜念。當法律精神真正抵達人心之時,就升華成為一種信仰的力量。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一切法律,最重要不是鐫寫在銅表碑石上,而是銘刻在每一個公民的內心裏。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更是誠信經濟。法治的最終目標是人的誠信下的自治,而誠信是重塑發展環境的價值基石。

政府公信是塑造發展環境的驅動力,有了公信,才能夠慢慢地恢複社會的“民信”。引入第三方評價,建設效能政府,改革行政審批,實施流程再造,推行陽光政務,形成以承諾、公開、服務、監督等為主要內容的政務誠信體係,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陽光”就成為最好的誠信催化劑。黨員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認真踐行自己的每一條承諾,就是對誠信形象的生動詮釋。

雖然縱橫500年的明清晉商的身影已消失在曆史的深處,但他們所秉持的誠信精神已融入太原這座晉商之都的血脈裏。百年老店“雙合成”、“六味齋”用良心打造安全、安定、安心的放心食品,誠心履行社會責任,使人們走出從懷疑“廣告”到懷疑“商標”,從懷疑“標準”到懷疑“現代化生產方式和文明體係”的怪圈。而通過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正逐步建立起追溯製和環節監管責任製,建立信用信息公開機製、培育信用產品供求機製、形成信用懲戒和褒揚機製,構築誠信經營、規範流通、放心消費的信用安全保障體係,為企業誠信保駕護航。“誠信為本、創新進取、自強不息、協力同心”的新晉商精神正成為企業“爭當誠信經營排頭兵”的不竭動力。在城市轉型中打造“信用太原”,因為有了誠信,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強了社會合作;因為有了誠信,征信體係提高了效率、方便了治理。超越因家庭和血緣的熟悉而帶來的“直接信任”,走向以契約或法律為媒介的“間接信任”,實現從“人格化信任”走向“製度化信任”。

誠信從根本上是渴求同伴的天性,也是實現自我價值、自由發展的人性。而社會的信任正在通過每個人的體驗來完成。發生在大學女教師衛聰玲和90後打工青年郭嘉欣之間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了真誠和信任的力量。本來是衛聰玲駕車不慎撞傷郭嘉欣的一件小事,一個不說假話,堅稱自己“沒事”,不要錢、不看病,也不留電話,獨自一人騎電動車離開。另一個被對方的善良和樸實深深感動,心痛而愧疚,深切地呼喚“你在哪裏”。兩個真誠的人再次相見,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理解和敬重,解讀了一個城市關於良心和誠信的恒久意義。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信任就是命脈。社會學家西美爾說:“信任是社會中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信任,社會本身將瓦解。現代生活遠比通常了解的更大程度上建立在對他人誠實的信任之上。”彼此守信相諾,才能守望相助。因而,我們需要像愛護眼睛一樣來守護誠信。

我們用包容來成就這座城市的開放胸襟,我們以尚德造就這座城市精神坐標,我們以崇法形成對法律的由衷信仰,我們以誠信作為城市重塑發展環境的價值基石,彰顯出一個城市的氣質、風骨和品格。因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在於竭盡全力追求盡善盡美,一切在於自我超越、勇於跨越、追求卓越。

實施對標趕超,我們已找到追求卓越、建設一流省會城市的最佳方法。抱定“要幹就幹最好、要做就做第一”的堅定信念,向先進地區學習,向模範人物學習,向先進典型學習,既對其然又對其所以然,比學趕幫超。作為一種集思考和創造為一體的科學工作分析方法,“5W1H”在城市的建設、管理和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一事一表”定計劃,調度例會抓落實,活力曲線抓考評,提高執行力,實現精細化,傾力打造“太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