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遊記》考證山水(2 / 3)

28歲那一年,徐霞客來到浙江溫州攀登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記載雁蕩山山頂有個大湖,就決定爬到山頂去看看。

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隻見山脊筆直,簡直無處下腳,怎麼會有湖呢?但他仍不肯罷休,繼續前行到一個大懸崖,路沒有了。

他發現懸崖下麵有個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條長長的布帶子係在懸崖頂上的一塊岩石上,抓住布帶子懸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發現下麵是百丈深淵,無法下去。他隻好吃力地往上爬,準備

爬回崖頂。

爬著爬著,帶子斷了,幸好他機敏地抓住了一塊突出的岩石,不然就會掉下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斷了的帶子接起來,又費力地向上攀援,終於爬上了崖頂。

還有一次,徐霞客去黃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有齊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無法上去。但徐霞客不聽勸阻,拄了一根鐵杖探路。

上到半山腰,山勢越來越陡。山坡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上結成堅冰,又陡又滑,腳踩上去,就滑下來。他就用鐵杖在冰上鑿坑。腳踩著坑一步一步地緩慢攀登,終於爬了上去。

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驚奇,因為他們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經好幾個月了。

徐霞客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3條險徑,這就是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雲岩的千仞絕壁和接筍峰的“雞胸”“龍脊”,可謂處處險象橫生,步步驚心!

1636年,徐霞客年屆50歲。他立誌考察西南地貌,跋涉“蠻荒”。便於這一年的農曆九月十九深夜,辭別親友,放足萬裏。同行的有靜聞和尚和顧姓仆人。

靜聞是江陰迎福寺僧人,曾刺血寫成《法華經》一部,願供於雲南的雞足山。他們取道浙江,越江西、湖南、廣西、貴州去雲南。於1637年農曆二月二十夜泊湘江新塘,同船還有其他幾個客人。這天夜裏,靜夜中有一女子的哭聲從岸邊傳來,僧人靜聞心不能忍,就下船去勸說那女子。等他回到船上不久,一群盜賊尾隨殺了過來。徐霞客由於長年履足山川大河,早已鍛煉得身手敏捷。他見勢不好,躍身跳入水中逃生。盜賊不僅搶劫,還用刀槍亂搠客人。他隻身逃到遠處的一條小舟上,被一個姓戴的客人搭救。第二天,徐霞客找到靜聞與仆人,仆人受了槍傷。後來他們才得知,同船的一位客人在這次劫難中死去,幾天後屍體在河的下遊找到。徐霞客此時身無分文,便進城找到同鄉金祥甫求助,就寄住在他家。遭此一劫,徐霞客並未氣餒,不曾放棄繼續遊曆的誌向。通

過一些朋友的幫助,並以家鄉20畝田租為代價,換來了重新上路的川資。

不久,靜聞病死於廣西南寧崇善寺。徐霞客背負靜聞遺骨,與顧姓仆人分擔行李,曆時一年餘,經貴州到達雲南的雞足山悉檀寺,供上了靜聞刺血寫成的《法華經》,替他完成了遺願。

後來,徐霞客在僧人們的幫助下繼續考察,主要活動於崇山峻嶺。山中無糧,就吃野菜野果為生;無處投宿,就以山洞樹林為家。

攀絕壁,涉洪流,探曆100多個石灰岩溶洞,認真記載。由此,他成為世界上對這一帶石灰岩地貌進行大規模考察,並做詳細記錄和深入研究的第一人。接著,徐霞客又橫穿雲南,對金沙江、瀾滄江、麗江等諸水流實地調查勘測,寫成《溯江紀源考》和《盤江考》,詳細論證長江和盤江的水源,肯定金沙江為長江上源,糾正了儒家經典《禹貢》以岷江為江源之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