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3 / 3)

6.喪權辱國命歸天

甲子戰敗後,國內朝野人士要求變法呼聲日益高漲,U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要求加人加快洋務過程。在他們看來失敗由於清政府對洋務運動的限製而造成的。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要求進行政治體製改革。1888年“公年上書”反對議和,隨後維新派受到光緒的支持。

以L兩種變法呼聲,雖然有重大的差別,前者是代表封建營壘中洋務派官僚的主張,後者是代表資產階段的政治要求,但當時兩者主要的衝大對象都是封建營壘中的極端守舊勢力,這使李鴻章非但未感到來自後者的嚴重威脅,反而認為內十維新變法思潮的高漲,對其願望的付諸實踐是有利的,因此他對康、梁e無產牛的個足對立情緒,相反,在某些能夠容納的人麵則給予了定的l司情和支持。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下詔定同是,表示了實h變法的決心,開始了“百日維新”新政時期C16日,召見康有為]’頤和園,康有為力陳變法之事不可緩。光緒欲授康以人官,但遭到慈植所寵信的守舊派們的阻撓。光緒名義上雖為皇帝,但手中卻沒有實權。康有為既退出,軍機大臣而奉諭旨,著康有為在總理衙門市東上行走。時李鴻章謝恩同下,尼康在為即麵色人變,對康歎惜說,榮祿在皇L麵前參劾,再加上剛毅阻抑,致使是上未能授康以高官。李之用心,實欲康有為對守舊勢力有所戒備。7月,成立京帥大學堂/。家點任管學大臣。此為“百日維新”中的一件大事。李鴻章為借激進的康有為代替腐儒而取得教權,並用原有為之才及其開通的思想,培養一批能肩負洋務重任的人才,便向孫家禁推薦康有為任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後H孫家園1章程規定總教習的權力過大,始作罷論。

9月7日煙為李鴻章主辦的蘆漢鐵路得罪了俄國,致護俄同開:既在大沽威脅清政府,慈德大懼罷李鴻章總理衙門人p之職一9月ZIIJ慈港發動政公鎮壓了戊戌變法運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

1899年12月19日,慈德因康有為、梁啟超在海外聯合華僑倡保皇會,命李鴻章署理兩廣總督,以便鎮壓康、梁餘黨。李鴻章抵廣東後,在慈模的三令五申下,不得不做些姿態,按照慈德的靚旨,頒文“懸賞購線”,以除康、梁。但他在私下軍對此事卻不以為然,隻做些表麵文章罷了cIWX)年2月11日,慈控命李鴻章將康有為、梁啟超廣東本籍祖墳鏟平,以做凶邪。但李鴻章拖延至4月仍未執行C後遭慈佰嚴厲申斥,始派人鏟平C但李鴻章卻暗地與康、梁書信來信,使康、梁二人對李鴻章感激不盡。

由於清政府的腐敗,人民不滿,紛紛反抗外國的侵略行徑。lop年義和團運動爆發。這個運動很快波及山東、直隸等北方數省,形成一場反侵略、反瓜分的鬥爭高潮。義和團運動迅速發展壯大,引起外國侵略者極大恐慌,他們對清政府鎮壓不力十分不滿,積極準備直接出兵進行武裝幹涉。5月底,外國侵略者軍艦12艘齊集大沽口外,準備強行登陸。與此同時,俄、英、美、法、日、意等國侵略軍400餘人借口保護使館開進北京。從6月16日起,連續4天,慈穆召集大臣,舉行禦前會議,商議對策。

李鴻章主張鎮壓義和團來討好洋人,可見其奴顏卑骨之秉性。但是慈握一反常態,決定招撫義和團,並向洋人宣戰,裏麵自必詭謀。原來慈擅自有打算D一是清政府已沒有能力消滅義和團,不暫時采取“招撫”的策略,打擊就會立即落到自己的頭上;二是在會議期間,外國侵略者已經在大沽口發動了進攻,利用義和團同洋人作戰,則可惜洋人之手來消火義和團;三是戊戌政變後洋人曾反對過度立,這次會議期間義謠傳洋人要太後把權力交給光緒皇帝,這使慈控很惱火,擔心大批外國軍隊進京會影響到她的統治地位。所以,慈演的所謂“宣戰”,完全不是出於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是在對義和團剿撫兩難的情況下,為了維持個人的統治地位,不得不做出的決定,絕非下決心真正要同帝國主義決裂。

然而執意討好洋人的李鴻章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一時也被洋人捅了一刀。

帝國主義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在禦前會議期間的6月門日淩晨,即發動了對大沽炮台的進攻。當時防守大沽炮台的仍為李鴻章所部淮軍。甲午戰後,淮軍經過裁汰,駐北洋者尚有50營,其中聶士成所部武毅軍30營已編為武衛前軍,為防守天津正麵的遊擊之師,其餘20營分為左右兩翼,左翼10營分守山海關、北塘等地,右翼10營分守大沽炮台及天津沿海。這次大沽之戰,淮軍在準備不足的不利條件下奮起迎戰,打死打傷敵軍250餘名,擊傷敵艦4艘,雙方經過6小時激戰,侵略軍終於占領了大沽炮台O人大沽炮台陷落的前兩天,清廷即電召李鴻章迅速赴京,目的是想讓他聯絡各國,以緩和局勢。但李鴻章感到北方局勢混飩,故意遲其行,並“五次電奏。均請先清內匪,再退外兵。”6月22日,駐德大使呂海差致電李鴻章,請其早日北上,以維大局。李鴻章當即複電:“頃聞甘四(日)旨,拳民剿撫兩難,釁端已成,是政府尚無主見,鴻即繞道前,無濟於事O”

而此時的慈槽用詭計使義和團進攻東交民巷的各國使館,意在使義和團身陷困境。李鴻章看出慈蓓意在陷害義和團,自己不會有什麼好處,托辭時間,但清廷授於他直隸總督之官來打動他。李鴻章這才離開廣州到了_匕海。但他沒有按照朝廷的旨意赴快人京,而是在上海停留下來,等待北方局勢的變化。

而當時天津戰役開始,天津失守,慈櫓又請李鴻章赴且李鴻章終不為所動。

當八國聯軍正向北京推進之際,清廷於8月7日即正式任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即日電商各國外部先行停戰。李鴻章既奉命為議和大臣,不得不遵旨電請駐外各公使向各該國政府試洽停戰,但他仍不肯立即赴京。李鴻章之所以遲遲不行,因為在他看來,北京還在攻打外國使館,即使赴京,和議仍不可為。為此,他曾會同袁世凱電請朝廷保護使館,否則,“各國即不以公法對中國”。其實,侵略者根本不講公法,即使這時停IL攻打使館,他們也絕不會就此撤兵,為了鎮壓中國人民,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打進北京,使清政府徹底屈服,並依靠清政府去鎮壓人民的反抗。所以,各駐外公使試洽停戰,均遭各國拒絕,聯軍遂於8月14日攻陷北京08月24日,正在向山西太原逃跑的朝廷自宣化電諭李鴻章:“全權大臣李鴻章,著準其便宜行事,將應辦事宜迅速辦理,朕不為遙製。”這樣,洋務派官僚就成為收拾殘局的中心力量,向占領首都的侵略者求情乞和的任務,又落到了洋務派首領李鴻章的肩上。

9月8日,李鴻章在俄軍的“保護”下,自L海到達天津北洋大臣任所O10月門日,抵北京,隨即會同慶親王奕或代表清政府向八國聯軍卑屈求和。12月以日,列強各國向清政府提出了“議和大綱十二條”,李鴻章、奕劇即將侵略者所擬“條款”電告業已逃至西安的慈植。慈灣見條款卜沒有把她作為禍首懲辦,如獲大赦,隨即電複李鴻章。奕剛,表示“所有十二條大綱,應即照允O”bol年9月7日,李鴻章、奕動代表清政府同11國(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亦加人)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條約規定:在政治上,清朝政府負責懲辦主張抵抗的大臣與官吏,並永遠禁11中國人成立或加人反帝性質的會社,“違者皆斬”,官吏對此鎮壓不力者,“即行革職,永不敘用”;在軍事上,清朝政府允許各國在使館區駐軍,由各國自行防守管理,從北京到山海關沿鐵路線重要地區亦由外國派兵駐守,並拆毀大沽炮台;在經濟上,清朝政府賠償軍費45億兩,年息4厘,分29年還清,連本帶息共95億兩。這個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國家主權已喪失殆盡,清朝統治者已完全投人了帝國主義的懷抱,成為列強各國統治中國人民的馴服工具。李鴻章在簽署了這個條約後兩個月(11月7B)病死,結束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