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 3)

第十四章

中華名人百傳十大貪官

十、行賄賣國

——李鴻章

中華名人百傳十大貪官中華名人百傳十大貪官1.返回原籍辦團練

李鴻章,字少基,1823年(清道光三年)2月15日生於安徽合肥東鄉大興集一個官僚地主家庭。父文安於1838年中道光朝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郎中。李鴻章之母李氏,為合肥處士李騰骨之女,19歲與文安結婚,生6於2女。李鴻章在兄弟間排行第二,長兄翰章,三弟鶴章,四弟蘊章,五弟鳳章,六弟昭慶。

李鴻章青少年時代,正是中國社會發生急劇變動之時。1840年英國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大門,古老的中國封建社會開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他在這個時候惟一的意念,是追隨其父走科舉成名之路。1842年,即《南京條約)}簽訂的那一年,李鴻章滿20虛歲,學業漸成,作仁十自述》詩一首:“磋路往事付東流,彈指光陰二十秋。青眼時邀名士賞,赤心聊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抵一漚。久優蓬萊仙島客,管花多在少年頭。”可見這時他是以頭戴轡花的狀元自許的。其時,李鴻章之父文安正供職京師,居刑部郎中O1843年,李鴻章奉父命往侍,又作人都詩一首,其中有“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悄無駟馬高車日,誓不重回故裏中”之句。這些詩句,都反映了他對求取功名的渴望。1844年,應鄉試,中舉人。

1845年春,李鴻章參加京師會試,未中。那時曾國藩為翰林院侍講學土,與李鴻章之大文安為同科進士(舊稱為“同年”),彼此友善。文安即命李鴻章投到曾國藩門下授業,講求義理經世之學。義理經世之學與完全脫離實際的“乾嘉漢學”不同,它主張讀書,要“通於天道人事,誌於經世匡時”提倡關心時事和勇於探索現實的精神。這門學問是在清朝統治由盛轉衰的情況下,封建統治者為了挽救政治和經濟危機,於道光年間重新興起的。曾國藩潛心研討多年,並以此“勸戒後進”,李鴻章授業門下,獲益非線。曾國藩對李鴻章亦十分器重,謂其“才可大用”。1847年春,李鴻章再次參加京師會試,三場中試後,參加殿試。殿試題目為:“盂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李鴻章述;“孟子戰國中一人而已。今當舉世披靡之會,使皆以緘默鳴高,則挽回氣運之大權,其將誰屬耶!大賢者出不徒辯一身,期其自盡,而當於千載寄其造思以覺民也。”答卷以聖人為榜樣,批評那些處在頹世的文人學土,以緘默不說話而自鳴清高的錯誤態度;指出應像聖人那樣,為挽回頹世之“氣運”,不計較個人得失,要敢於辯論,敢於抒發自己的思想,以啟發世人之覺悟。5月,中進士,接翰林院庶吉土。1850年,李鴻章升較院編修。1851年(清鹹豐元年),授武英殿纂修、國史館協修。1852年,朝廷大考翰林院詹事府人員,李鴻章以編修身份與試、考列二等,賞文絝。

當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編修以後,李鴻章躊躇滿誌,意氣風發,展望未來,前程似錦。他本想設法接近皇帝,攀附權貴,沿著傳統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於末世偏消”,一場突發的社會震蕩使他不得不以儒生而棄軍旅。

1851年1月以洪秀全為首的農民群眾,在廣西桂平紫荊山麓金田村樹旗造反,建號太平天國,軍曰太平軍,隻經過兩年多的戰鬥,便從廣西一隅躍進到長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個與清朝封建政權相對峙的農民政權,並開始北伐西征。

當時清朝的達官貴人和主要支柱綠營兵腐朽不堪,“文武以避賊為固然,士卒以逃死為長策”。正當地王階級現有當權勢力無力挽救危局之機,一股新的反革命勢力卻從地主階級中俘現出來,有些政治地位不高的漢族地主士紳“同仇奮義”,舉辦團練協助清軍鎮壓群眾,屢建奇功。麵對這種嚴酷現實,鹹豐一麵用高官厚祿和嚴刑峻法來製止文官武將和綠營兵的溫逃,驅使他們繼續為清王朝賣命;一麵努力爭取漢族地主豪紳的支持,動員他們憑藉自己在本鄉本地的封建的政治、經濟和宗族勢力,“結察團練”,“搜查土匪”,配合清軍鎮壓太平軍,並為此而在南北眾多省份任命了一大批在籍官僚為督辦團練大臣。

此時的李鴻章被清廷大臣呂賢基推薦回安徽原籍辦團練。

安漢也同江南其他某些階級鬥爭激烈的省區一樣,地主士紳紛紛舉辦團練,站到反對農民鬥爭的最前線。其中凶悍著名的有;桐城馬三俊,廬江吳廷香、吳長慶(字被軒,世襲雲騎尉出身)父子,合肥張樹聲(字振軒,謀生)和張樹珊(字海可)兄弟、周盛波(字海製和周盛傳(字薪如)兄弟。劉銘傳(字省三)、潘鼎新(字琴軒,舉人)、解光亮、李鶴章等人。據說“廬都團練整齊”,同遠在京師的李文安有著密切關係。

抵達廬州的李鴻章,麵對這樣內外交彙的局麵,內心的震動是可想而知的。他雖然血氣方剛,有意大顯身手,力挽狂瀾,但怎奈自己無權、無兵、無鋼,又係儒生從戎,對軍事一竅不通,因一而展望前途。憂心仲忡。他先人周天爵幕。

李鴻章隨同周天爵主要參予了兩次較大的絞殺撚軍的戰役。一次是鎮壓定遠陸還齡起義。定遠為九省通暢,撚軍活躍地區。陸還齡(約1803-1853)是定遠縣荒險橋旗杆村(現屬長豐縣沛河鄉)人,為地主家庭出身的武秀才,因受到某個案件株連被關押在安慶監獄。1853年2月太平軍首克安慶,把他從監獄中拯救出來,並派他返回定遠組織群眾起兵響應。約在3月上旬,陸在家鄉造反,豎立“隨天大王百戰百勝等旗”,聚眾萬餘,打擊土豪,抗擊清軍、據時人記載,定遠知縣督兵進犯,“兩戰兩敗”,而城內團練,更“事同兒戲”,甚至公然乘機漁利,“有用竹槍一支,開支公項八百文者”。是時,合肥夏村夏金書聯絡陸邏齡“約期大舉”,南北呼應。李鶴章聞訊,立即率領團練百餘人前往圍捕,殺害金書父子,解散千餘,“增立東北鄉團防”,堵塞了陸還齡南下的通路。接著李鴻章、李鴻章督團齡隨同周天爵在定遠荒堿橋、壽州東鄉等地擊敗陸還齡起義軍。4月中旬周天爵誘捕並殺害了陸邏齡父子。周天爵奏獎李鴻章節六品銜。

另一次是鎮壓多達4千餘人、活躍於穎州、蒙城、毫州交界地區的陳學曾、紀黑壯起義。正當北伐軍挺進豫皖邊界之際,胡以晃等統率的西征軍又長驅人皖。

11月4日下桐城縣。29日攻占舒城,斬刑部主事朱講棋。團練大臣呂賢基和通判徐啟山投水自殺。李鴻章與總兵恒興逃回廬州。

當李鴻章率練勇在淮南轉戰之際,曾國藩正在湖南編練湘軍(當時稱為湘勇)。曾國藩奉旨督辦團練之初,即以團練不足以“辦賊”,而綠營兵又不可用,決心“改組更張”,創建一支新的軍隊——湘軍,同太平軍作戰。他創建湘完全是針對綠營兵之“不可用”而來。因此,他編練湘軍,決心擯棄綠營兵之積弊,仿照明代戚斷光編練戚家之“束伍成法”,實行封建鄉土結合,建立嚴格的個人隸屬關係。大小將領主要用湖南人,彼此或是同鄉,或是同學,或是門生,或是親族,都由各種封建關係把他們糾集在一起。士兵也都招募湖南人,最多的是曾國藩的老家湘鄉人。整個湘軍營製,大帥選用統將,統將自置營官,營官自揀哨官,哨官自行挑選什長、士兵。每個營隻服從營官一人,各軍隻服從統將一人。各軍各營彼此獨立,互不相統屬,全軍隻服從曾國藩一人,不受其他任何節製。當時曾國藩準備將編練的湘軍與江忠源原有之楚勇合成一軍,計劃於第二年夫江東下,同太平軍作戰。不久,得知江忠源升任皖撫,隨即致書江忠源,向他推薦李鴻章:“李少奎(鴻章)編修,大有用之才,閣下若有征戰之事,可攜之同往。”與此同時,又致函李鴻章,將綠營兵之不可用,以及他在湖南編練湘軍的做法和意圖,告訴了李鴻章,要求他也能按照湘軍精神,“束以戚氏之法,精練淮勇,待“明年楚勇過境”,即與楚勇合為一軍,”以為四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聯防之計”,並告之江忠源現開府皖省,“求賢孔殷”,請李鴻章助一臂之力。

由於曾國藩的薦引,李鴻章自舒城進口廬州後,即應新任院撫江忠攝之請,在廬州西北301的崗子集,召集從舒城演退的練勇gn餘人,協守廬州。12月12日,胡以晃、曾天養部太平軍進圍廬州。江忠源因城內兵單,連忙征調六安鎮總兵音德布、壽春鎮總兵玉山、已革按察使張印塘等部清軍,分別自六安、巢縣、東關赴援。鹹豐帝也急命江南大營向榮速派和春北上,並嚴催已革陝甘總督舒興阿部清軍速投廬部。12月18日,太平軍大敗清軍於拱辰門外,陣斬五山。張印均收集殘部退往店埠(今肥東縣)01854年1月6日,在圍城緊急之際,李鴻章馳赴正陽關舒興河軍營乞援,願率所都練勇,自備口糧,隨伺舒軍解廬州之圍。12日,舒軍抵廬州外圍,紮營崗子集,旋即派馬隊進至西城外;遙見太平軍,不戰自潰。14日,廬州即被太平軍攻陷,江忠源投水塘死。江忠源之死,李鴻章在精神L受到很大打擊,此後又投到新任皖撫福濟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