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個女孩慶莉的情況和芳慧的完全不同。慶莉的家庭條件很差,父母都是極普通的人,他們每天為生活奔波,根本顧不上慶莉。慶莉讀書也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她隻能靠打工自己養活自己。她和芳慧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擁有相同的理想,慶莉也很想成為一個節目主持人。大學畢業以後,慶莉為了找到一份主持人或主播的工作,跑了全國許多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是,所有的答案都令她失望:“我們隻雇傭有工作經驗的人。”怎樣才能獲得經驗呢?她開始為自己創造機遇。一連幾個月,她都仔細瀏覽關於廣播電視的各種雜誌,她還托人打探各種可能的工作機會。終於有一天,她在報縫中發現了一個令她激動不已的廣告:黑龍江省有一家很小的電視台,正在招聘一名天氣預報員。黑龍江那邊經常下雪,而慶莉是很不喜歡雪的。可是,她已經顧不了那麼多了,她急切地需要到那裏去。她想別說下雪,就是刮颶風也沒有關係,隻要能和電視沾上邊兒,讓我幹什麼都行。在黑龍江那個電視台工作了兩年以後,慶莉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當她再次到那家心怡的電視台應聘的時候,幾乎是輕而易舉就找到了一個職位。又過了幾年,慶莉得到提升,成為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
從慶莉和芳慧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者和愚者不同的生活軌跡。慶莉不斷地實踐,不斷積累經驗,為自己創造一切可能成功的機遇。芳慧卻一直停留在幻想中,坐等機遇,期望天上掉下個大餡餅,然而,時光飛逝,她什麼也沒做成。和慶莉相比,芳慧顯然是生活中的弱者。
把握機遇的並非命運之神,機遇並不是隻要你用嘴巴喊兩聲它就立馬跑過來為你所用的,而是要你用智慧去創造。正如伊壁鳩魯所說:“我們擁有決定事情變化的主要力量。因此,命運是有可能由自己來掌握的,隻要我們擁有智慧。”
失敗也是一次機會
我們誰都不願意失敗,因為失敗意味著以前的努力將付諸東流,意味著一次機會的喪失。不過,一生平順,沒遇到失敗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所有人都存在談敗色變的心理,然而,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失敗其實是一種必要的過程,而且也是一種必要的投資。數學家習慣稱失敗為“或然率”,科學家則稱之為“實驗”。如果沒有前麵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哪有後麵所謂的“成功”呢?
全世界著名的快遞公司DIL創辦人之一的李奇先生,對曾經有過失敗經曆的員工則是情有獨鍾。每次李奇在麵試即將走進公司的人時,必定會先問對方過去是否有失敗的例子,如果對方回答“不曾失敗過”,李奇直覺認為對方不是在說謊,就是不願意冒險嚐試挑戰。李奇說:“失敗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於失敗的累積而產生的。”
李奇深信,人不犯點錯,就永遠不會有機會,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在成功中學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譽為全美最有革新精神的3M公司,也非常讚成並鼓勵員工冒險,隻要有任何新的創意都可以嚐試,即使在嚐試後是失敗的,每次失敗的發生率是預料中的60%,3M公司仍視此為員工不斷嚐試與學習的最佳機會。
3M堅持的理由很簡單,失敗可以幫助人再思考、再判斷與重新修正計劃,而且經驗顯示,通常重新檢討過的意見會比原來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