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田徑驕子海爾·格布雷西拉西耶出生在埃塞俄比亞阿魯西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裏,這個小男孩,每天腋下夾著課本,赤腳跑步10公裏上學和回家。貧窮的家境使他不可能坐車去上學。為了上課不遲到,他每天都一路奔跑。如今,這位曾經夾著課本跑步上學的小男孩在世界長跑比賽中,先後15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長跑運動員之一。如果他出身富裕家庭,坐車上學,絕不可能成為當今世界的田徑驕子。後來,他總是說:“我要感謝貧困,因為貧困,我別無選擇,隻好跑步上學。”正是跑步上學,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長跑運動員。少時跑步上學的艱苦磨煉是他成才的基石。
可見,不輕易屈服於困境,使之成為打磨自己的試金石,機遇便會從中誕生。很多人與成功失之交臂,並非他們缺少才智,而是他們缺乏變困難為機遇的勇氣、眼界。
康熙年間,安徽青年王致和赴京應試落第後,決定留在京城,一邊繼續攻讀,一邊學做豆腐以謀生。可是,他畢竟是個年輕的讀書人,沒有做生意的經驗,夏季的一天,他所做的豆腐剩下不少,隻好用小缸把豆腐切塊醃好。但日子一長,他竟忘了有這缸豆腐,等到秋涼時想起來了,但醃豆腐已經變成了“臭豆腐”。王致和十分惱火,正欲把這缸“臭氣熏天”的豆腐扔掉時,轉而一想,雖然臭了,但自己總還可以留著吃吧。於是,就忍著臭味吃了起來,然而,奇怪的是,臭豆腐聞起來雖有股臭味,吃起來卻非常香。
於是,王致和便拿著自己的臭豆腐去給自己的朋友吃。好說歹說,別人才同意嚐一口,沒想到,所有人在捂著鼻子嚐了以後,都讚不絕口,一致認為此豆腐美味可口。王致和借助這一錯誤,改行專門做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而影響也越來越廣,最後,連慈禧太後也慕名前來嚐一嚐美味的臭豆腐,對其大為讚賞。
從此,王致和與他的臭豆腐身價倍增,還被列為禦膳菜譜。直到今天,許多外國友人到了北京,都還點名要品嚐這所謂“中國一絕”的王致和臭豆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有問題、困難,卻沒有絕境。機遇到處都有,隻要你有足夠靈活的頭腦,足夠敏銳的慧眼和及時把握機會的意識。
等待機遇的電梯不如自己爬樓梯
每個人都希望受到機遇的眷顧,我們都很清楚,自己的人生也許隻需要一個機遇,就有可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有智慧的人和普通人對機遇的理解是不一樣的。
普通人認為機遇是有形的,是貼著標簽的,是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來的價值連城的寶貝,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它是屬於某一個人的。所以,普通人總是坐在那裏呼喚機遇,認為機遇一聽到他的呼喚便會立刻跑過來幫他改變命運。而有智慧的人不同,他們不會在那裏坐等機遇,而是主動地去設計機遇、創造機遇。
“設計機遇,就是設計人生。所以在等待機遇的時候,要知道如何策劃機遇。這就是我,不靠天賜的機遇活著,但我靠策劃機遇發達。”這是美國石油大亨約翰·D·洛克菲勒的一句話。這個世界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窮人,因為窮人隻知道等機會,像“守株待兔”故事中的農夫一樣,從早到晚,從日出到日落,可機遇永遠不會自動上門。
芳慧的家庭背景非常好,她的母親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父親是一家三甲醫院有名的整形外科醫生。芳慧的理想是做一名優秀的節目主持人。家庭對她的幫助很大,她完全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她相信自己有從事這方麵工作的才能,因為她感到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和她交談,對她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這對於一個節目主持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她時常對別人說:“隻要有人給我一次機會,讓我上電視,我相信準能成功。”離開學校參加工作以後,芳慧等待了一年又一年,一直沒有人給她提供一個上電視的機會。於是她變得焦急、苦悶,心情煩躁,她不斷地乞求上天能賜給她一次機遇。可是,機遇始終沒有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