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十、中興名將——左宗棠2
5.威震江南
左宗棠接到清朝廷要他裹辦曾國藩軍務的命令時,江南正已被太平軍打得一敗再敗,時局危急。這年閏三月時,太平軍的傑出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率領各路軍,再次擊潰清軍的江南大營,太平軍聲勢重振。隨後,李秀成揮師東進,威震江蘇;陳玉成回軍安慶,猛攻湘軍。
為挽救危局,清朝廷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於是,他自宿鬆移軍皖南祁門,並命左宗棠在長沙招募兵員5000名,另立一軍,進援安徽。
鹹豐十年五月,左宗棠在長沙打出“楚軍”旗號。他選擇崔大光、羅近秋、黃少春等一批勇敢樸實的湘軍舊將,令其回各縣募兵,建立了四個營,每營500人;四個總哨,每哨320人;另外增選精銳之士200人,分為八隊,作為親兵;又會合原湘軍驍將王蠢舊部1400人,總共5000多人。
王鑫,湖南湘鄉人,是左宗棠老友羅澤南的弟子,雙方早就熟悉。鹹豐二年,王鑫和羅澤南在湘鄉舉辦團練,後奉命帶赴長沙,幫辦軍務。不久,曾國藩以團練為主,編組操練,創辦了新式軍隊的鼻祖“湘軍”。王鑫有勇有謀,但很有個性,不太服從曾國藩的指劃,因此不得曾的寵重。鹹豐四年,他在嶽州戰敗,免不了受處分,而當時在巡撫幕府的左宗棠卻給予勉勵,駱秉章也很看重他,仍讓他帶領湘勇去防守邊境。從此,王鑫對左宗棠十分信服,作戰英勇,後來他轉戰江西,被太平軍稱為“王老虎”。鹹豐七年,戰死江西樂安。王鑫死後,舊部由其弟王開琳等統帶,被稱為“老湘軍”,後來成為左宗棠部隊的主力,隨同左宗棠南征北戰,戰功顯赫。
楚軍成立後,全部屯駐長沙城南的金盆嶺,由王鑫堂弟王開化總管全軍營務、寧鄉人劉典和湘鄉人楊昌溶為副,整訓軍隊。製定嚴格的軍紀,左宗棠親自擬定了《楚軍營製》,規定:“行軍必禁”,凡犯奸淫燒殺者斬示眾;“不準騷擾百姓”,概不準搬民家門片板材、桌椅、衣服、小萊、桶碗;“買賣公平”,必須按市價平買平賣。
正當左宗棠加緊楚軍訓練時,清朝廷得知太平軍名將石達開將率部由黔人};!,擬任命他到四川督辦軍務,以扭轉西南形勢。曾國藩聞訊後,認為左宗棠肯定前往,因為在湘軍隻是襄辦,而去四川卻是督辦。但左宗棠認為自己資望尚淺,不能當此大任,去也無濟,表示“我誌在平吳,不在人蜀矣”。曾國藩和胡林翼也非常願意留左在身邊,便聯名上奏,力主將他留下,由他率領楚軍,支援安徽。左宗棠雖有“督辦”之位不從,而安居“襄辦”,但仍然得以獨領一軍親臨前線。
八月,左宗棠率楚軍由長沙出征,經過配陵,進人江西,最初打算去祁門與曾國藩部會合,後來獲知太平軍已占領皖南重鎮徽州,於是改由南昌、樂平,進駐江西東北門戶景德鎮。曾國藩目的是以其保衛祁門餉道,並阻止太平軍從皖南進人江西。
楚軍到達景德鎮後,有太平軍別部一支前來打探虛實。左宗棠派王開琳率老湘營將之擊退,另派工開化、劉典部在半路上截殺太平軍,太平軍連受重創,大敗而去,楚軍乘勝占領德興,又晝夜追趕,占領美源。楚軍出師首戰告捷,在江西部穩了腳跟。這是左宗棠獨起一軍後打的第一仗。
十一月,太平軍李世賢部包圍祁門、黃文金部數萬人攻打楚軍。左宗棠以黃少春從後包抄,將黃文金擊潰。其後又與曾國藩派來的猛將鮑超配合,伏擊黃文金,占領建德,祁門解圍。楚軍連打兩次勝仗,曾國藩奏準清廷,左宗棠升以三品京堂後補。他還在奏疏中說:“臣在祁門,三麵皆賊……賴左宗棠之謀,鮑超之勇,以守則因,以戰則勝,乃得大挫凶鋒,化險為夷。”
鹹豐十一年二月(1859年3月),李世賢部率大軍前來,連克舉源、景德鎮,楚軍被迫退往樂平。三月,兩軍大戰樂平。太平軍三路進攻,楚軍堅城不出,掘壕引水,太平軍英勇作戰,持續10餘日,楚軍傷亡慘重。最後,左宗棠下令兵分三路出壕反擊,自己督率中路,與太平軍短兵相接。李世賢部受到重創,紛紛則退,不久,退人浙江。
鹹豐十一年六月,清廷又授予左宗棠太常寺卿,並以浙江緊急,命他迅速援浙,後因曾國藩奏留,移師薑源,以穩定江皖局勢。
這時,國內政局動蕩。七月,鹹豐帝在熱河病亡,不久,西太後發動北京政變,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分別被處死、流放、免職,西太後垂簾聽政,改元同治。八月,湘軍攻克長江重鎮安慶,湘軍已無顧慮。十月,清廷以江、皖大局已定,命曾國藩辦理蘇、皖、贛。浙四省軍務,並命左宗棠督辦浙江軍務,援救浙江。
李世賢部太平軍人浙隻有幾個月,勢如破竹,攻占嚴州、紹興、寧波、台州等重鎮,十一月又攻克杭州,浙江巡撫王有齡兵敗自殺。曾國藩奉旨後,乃密奏清廷,推薦左宗棠為浙江巡撫,又致信左宗棠囑他以大事。十二月,清廷即下詔,授予左宗棠為浙江巡撫。於是,左宗棠開始親掌大權,迅速成為清王朝的封疆大史。
奉旨以後,左宗棠著手謀劃援浙軍務。楚軍初出湘時僅5000人,後陸續增加到8000餘人,這時又奏調廣西按察使蔣益增、總兵劉培元各率部前來,兵力達到14000餘人。隨後,他開始大力整頓浙江軍事:申明賞罰、汰弱挑強、保證餉需;在作戰士,提出“避長圍,防後路”,寧可緩進,斷不輕退,“得尺則尺,得寸則寸”的方針。
同治元年正月(1862年2月),左宗棠統率楚軍進人浙江,首先攻占開化,二月下遂安,緊緊追趕太平軍。太平軍在浙人數眾多,李世賢、汪海洋等將領英勇作戰,勢力仍很強大。兩軍在浙西多次交戰,長達一二年之久。
北京政變後,西太後、恭親王奕祈執掌朝廷大權。為了迅速將太平軍鎮壓下去,采納了沿海一帶部分官僚、買辦“借洋兵借剿”的主張。於是他們勾結了在華的外國人組織起“洋槍從”,出麵與太平軍作戰。當時,在浙東沿海活躍著中法“常安軍”、“定勝軍”、“常捷軍”等,並於同治元年四月攻陷寧波等地,由浙東向浙酉進攻。
對此,左宗棠十分反感,認為“借洋兵助剿”,後患無窮,徒帶無功。但朝廷一再下旨,要他啟用這些軍隊,他也無可奈何。
十一月,楚軍攻占嚴州,然後分路進擊,直指杭州。同治二年春,各部先後占領湯溪、金華、武義、紹興等城,太平軍連連失敗。四月,清廷命左宗棠任閩浙總督,仍兼浙江巡撫,所統楚軍很快擴充到3萬餘人。八月左宗棠指揮楚軍和由法國軍官德克碑帶領的中法混合軍“常捷軍”,一舉占領富陽城,隨後進攻杭州。
杭州是浙江省會,關係全省安危。太平軍得知清軍來攻,趕忙在城牆四周加築堡壘,挖掘長壕,堅決抵抗。八月底,楚軍各部已兵臨城下,雙方在城外展開激戰。十一月,左宗棠由嚴州進駐富陽,並到餘杭巡視各軍。十二月,各軍逼城,將四門包圍。
這時,太平軍的東南局勢已十分危急。李鴻章率淮軍在江蘇作戰,連敗太平軍,先後攻占蘇州、無錫等城。曾國荃率湘軍主力對天京的圍困更緊,晝夜緊攻。而太平軍內部人心不穩,江、浙一帶發生多起叛變降清事件,杭州城內也軍心已亂。
同治三年二月(1864年3月),左宗棠下令加緊攻城,楚軍水陸配合,首先攻破城外保壘,而後分兵攻擊五門。太平軍經多次激戰,已經被於應付,乃於半夜從北門突圍。楚軍立即峰湧而進。攻占杭州。同日,踞守餘杭的汪海洋也棄城而逃。清廷聞報大喜,立即下詔嘉獎,加封左宗棠加太子太保銜,賞穿黃馬褂。
杭州一失,太平軍失去東南屏障,天京已非常孤立,敗局已定。六月,曾國荃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持續14年、席卷了半個中國,波及全國,轟轟烈烈,至此宣告失敗。
太平天國失敗後,長江南北仍有太平軍殘部數十萬人。長江以北為賴文光部,後與北方撚軍合一,成為撚軍之一部。江南即是從杭州、餘杭突圍而出的李世賢、汪海洋部,合計10餘萬眾。隨後,他們輾轉江西,又南下到達閩西南的汀州、龍岩、漳州一帶,一路攻城掠地,給清廷以沉重的打擊。清廷又急忙命左宗棠前往福州,赴閩浙總督之任,並負責鎮壓這支進人福建的太平軍餘部。
十月,左宗棠山杭州起行,率劉典、黃少春、王德榜各部人閩,徹底消滅太平軍。李世賢、汪海洋等受楚軍追擊,於同治四年春(1865年)分部退人廣東境內,沿途與清軍多次作戰,遭受嚴重損失。左宗棠在後麵緊追不舍,隨即追人廣東。七月,李世賢被汪海洋殘殺,勢力更弱。十二月,汪海洋退人嘉應州,組織最後的抵抗。同月左宗棠指揮各軍發起總攻,汪海洋部被全部消滅,汪海洋自己也中槍陣亡。至此,湘軍與太平軍長達14年的戰爭,由左宗棠作了最後的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