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年,金朝統治者再次撕毀和約,水陸並進,分兵南侵,勢甚凶猛。這時南宋臣僚和太學生中都有人上疏給趙構,也有人上書給知樞密院葉義問,提議雪嶽飛之冤,“以謝三軍之士,以激忠義之氣。”
趙構這時在內心的深處雖又打算著更向南方逃跑的“避狄之計”,然而,終於拗不過朝野軍民主張抗戰的輿論和氣勢,因此,他又不得不極其勉強地下詔宣布要親往建康去“視師江上”。
而允許釋放嶽飛、張憲子孫家屬的詔令,就是與“視師江上”的詔令同一天發布的。同一天發布的這兩道詔令,雖然都是與鼓舞軍民的抗金情緒有關的,然而,趙構在這裏竟把嶽飛、張憲與蔡京、童貫相提並論,作為同一類人物看待,卻有些不分青紅皂白了。
但不管怎麼說,嶽飛的被流放到廣南地區、且還屢被移徙的妻子家屬,總算因為這道詔令而又回到江州家中了。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初十,宋高宗趙構禪位給他的過繼兒子,自己則以太上皇帝的身份而退居於德壽宮中。
受禪的孝宗,是一個有誌於對金用兵、收複失地、報仇雪恥的人。自從他幼年被收養在宮中之後,即對於主張抗戰的文武臣僚,特別是對於嶽飛,深表敬重;而對於秦檜則極為鄙視,且曾因此遭受到秦檜的忌妒,並一度吃過秦檜的虧。
對於嶽飛等人的慘遭殺害,宋孝宗是深感痛心的。所以,孝宗在受禪之初,便於七月初十以仰承太上皇帝旨意為名,下令追複嶽飛的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當年十月十六日,宋廷以正式文告,宣布追複嶽飛的“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
同年十月十八日,嶽飛的李夫人恢複楚國夫人的封號;兒子嶽雲也追複為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以禮批葬於嶽飛墓旁;次子嶽雷則追複為忠訓郎、閣門祗侯;三子嶽霖恢複了右承事郎的官職。
20年後,即1162年,宋孝宗趙慎為順應民意,特降旨為嶽飛澄冤昭雪,並以500貫白銀的高價征尋嶽飛的遺體。隗順的兒子把其父藏屍的真相告知官府,嶽飛的遺骨才得以遷葬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讓後世之人絡繹不絕地於墓前憑吊。要不是隗順,我們今天憑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遺體了。
宋孝宗隆興元年七月十九日,經嶽雲的兒子嶽甫的奏陳,南宋王朝發還了嶽飛生前在江州所置田宅房廊。
淳熙五年閏六月二十二日,經嶽飛第三子嶽霖的奏陳,南宋王朝把嶽飛生前所接受到的趙構寫給他的全部“禦筆”、“手詔”,全部發還。
按照宋朝的規定,對於封爵已至王、公,或文武官僚的職位已到三品以上的,身死之後都要諡以美名。
嶽飛是慘遭殺害的,自然不可能再有“易名之典”;然而到孝宗即位之後,他的冤案已經得到平反昭雪,生前的職銜也全已明令恢複了,而有關“諡號”的事卻遲延了十多年而猶未被人提及。
乾道六年湖北轉運司上書給南宋政府,要為嶽飛在鄂州建立廟宇,南宋政府也隻答複他說:“奉敕,宜賜忠烈廟為額”,說明這個廟額還隻是臨時擬定的。
到淳熙四年,江東轉運副使顏度上奏說,應為嶽飛定諡,太常寺擬請“諡以忠威”,但孝宗未予同意,“令別擬定”。後來再由太常寺複議,又建議說:
茲按諡法,折衝禦侮曰武,布德執義曰穆。公內平群盜,外捍醜虜,宗社再安,遠邇率服,猛虎在山,藜藿不采,可謂折衝禦侮矣;治軍甚嚴,撫下有恩,定亂安民,秋毫無犯,危身奉上,確然不疑,可謂布德執義矣。合茲二美,以武穆諡公,於是為稱。
到淳照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宋孝宗同意了這個意見,於是正式宣布,確定嶽飛諡號為武穆。
到宋寧宗趙擴即位以後,權臣韓俯胄為了提高和鞏固自身之權勢地位,一心要發動對金的戰爭。
他首先使用各種方法“以作六軍之氣”,並未經嶽飛後裔或其他臣僚的陳請,便於嘉泰四年五月下詔說,嶽飛“可特予追封王爵”,到六月二十日,發布了正式文告,追封嶽飛為鄂王。
然而,昭雪事項到此還未告結束。宋寧宗於嘉定十七年去世,理宗繼位之後,認為嶽飛諡曰武穆,既不能完全符合孝宗的本意,也不足以概括嶽飛一生的功德,便下詔說:
易名之典雖行,議禮之言未一:始為忠慰之號,旋更武穆之稱。到底還是未能盡滿人意。所以決定要改用更合適的字樣。
太常寺擬議改為忠穆,然而宋理宗覺得仍難滿意。於是在寶慶元年下詔說:
昔孔明之誌興漢室,若子儀之光複唐都,雖計效以或殊,在秉心而弗異。垂之典冊,何嫌今古之同符;賴及子孫,將與山河而並久。……故太師追封鄂王特與諡忠武。
嶽飛雖從此年即改諡忠武,從此下距南宋之亡雖然還有五十餘年,但嶽武穆之稱號一直流傳於世,迄未為忠武之稱號所取代。
嶽飛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人民的高度讚揚,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而趙構、秦檜之流殺害嶽飛和侵略者投降的卑鄙行為,卻永遠遭到人民的無情詛咒。
封建的統治者千方百計企圖把這鮮明的愛憎從人民的記憶中抹去,但這是永遠也辦不到的事情。
明朝中葉,常熟人周木參見浙藩時,用鐵鑄造了秦檜夫婦的跪像,投放在嶽飛墓的前麵。後人又增鑄了張俊和萬俟的跪像。
嶽飛的一生,是英勇抗擊外族侵掠的一生,他的堅決反抗民族壓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為中華民族樹立了優秀的典範並提供了高尚的精神遺產,值得人們永遠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