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九、流傳千古——嶽飛9(2 / 3)

更有龍虎大王以下的將官噶克察、千戶高勇等,竟秘密地接受了嶽飛派人送來的飛旗榜,準備嶽飛大兵到時懸掛迎降,連兀術極為倚重的韓常也打算率部依附。

兀術自知眾叛親離,大局已定,便仰天長歎道:“我從領兵以來,還從未到過這種境地!事已至此,已無話可說!”就想領著親信,棄城逃跑。

兀術倉皇出走時,忽然閃出一位文弱書生,攔住馬首說:“大王慢走,嶽飛馬上就要退兵了!”

兀術以為書生癡人說夢,不耐煩地答道:“你一個迂腐儒生,懂得什麼!嶽蠻子隻用幾千人馬,就大敗我的10多萬大軍,中原百姓,日夜盼望他到來,我難道坐待俘虜,不管生死麼?”

書生笑著說:“大王說錯了。自古以來,哪有奸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在外呢?你雖打不過嶽飛,但嶽飛何嚐又是朝內奸臣的對手呢?大王請稍留,待不了幾天,嶽飛就會撤兵的。”

兀術雖常年領兵在外,卻對金與秦檜來往議和的事早有耳聞,經書生一說,馬上醒悟過來,便掉轉馬頭,仍留不走了。

這位神秘書生在曆史上沒有留下名姓。這也許是他的行為是為虎作倀,喪失了民族立場,傷了漢人感情的緣故。但就算他是個魔鬼漢奸,這個魔鬼漢奸卻是精明的。他精通世故,對曆史有著深切的體悟。他與訓誡張良的黃石公不同,沒有一星半點的鬼氣與仙氣。他的話是實實在在的,實在得讓曆史家很不舒服,以至於不願記下他的姓名和籍貫。

後來的發展證實了這個神秘書生的可怕預言。在嶽飛積極聯絡所有抗金力量,積極籌措北進的時候,朝廷使者飛馬趕到,敦促嶽飛班師。

嶽飛驚問道:“這是為什麼?”

使者回答說:“秦丞相與金人議和,已差不多,所以請嶽少保撤兵,以免使和議夭折!”

嶽飛憤怒地說:“中原之地已恢複大半,燕雲之地也已如囊中之物,在這時為什麼向言而無信的金人求和,請我撤兵!”

朝使無言以對,默然而去。

嶽飛當即向朝廷上疏,請朝廷抓住戰機,“速賜指揮,令諸路之兵火速並進!”宋高宗和秦檜看了奏折,十分生氣,不僅沒有命令其他將領起兵,策應嶽飛,反而釜底抽薪,調回了張俊、楊沂中的部隊,使嶽飛不得不孤軍作戰。

嶽飛仍不屈服,宋高宗、秦檜無奈,采取強硬措施,一天連下12道金牌,催嶽速歸。金牌是在牌上寫有金字,朝廷隻有在緊急情況下才使用,一見到金牌,任何將領都得絕對服從命令,否則就被視為叛國,在這種情況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不起作用的。

嶽飛一天竟接到金牌12道,不覺悲憤交加。他知道這一去,不可能再回來了。即將成真的宏願將永遠無法實現。秦檜賣國求和嶽飛還可以想得通,但高宗趙構為何對自己的社稷江山那麼不愛惜,對自己的骨肉那麼絕情呢?

嶽飛怎麼也無法想通。完了,昔日的淩雲壯誌!完了,淪陷區痛苦呻吟的老百姓!完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嶽飛仰麵悲歎道。馬鳴蕭蕭,黃河嗚嗚,好像在應和著嶽飛。

整個軍隊籠罩在悲憤之中。嶽雲、牛皋、張憲等隨嶽飛南征北戰、同生共死的將領來見嶽飛,試圖勸嶽飛抗旨,嶽飛忍痛斥退了他們。他痛下了班師令,將士們緩緩地挪著腳步。

老百姓們聞訊趕來,人多得堵塞了道路,跪在嶽飛馬前,哭訴道:“嶽大爺,千萬不能走啊!您一走,我們就沒活路了!”

嶽飛痛哭流涕,取出金牌說:“朝廷有令,我不敢擅留啊!”

眾人說:“難道朝廷不要我們了嗎?我們一直盼星星盼月亮盼著你們呢!”

嶽飛知道他們留在這裏肯定會受金人踐踏,便下令說:“你們不用悲傷了,願隨我南去的趕快回家準備,我等你們五天。”老百姓齊聲應命,五天後,在嶽飛的護送下,百姓們扶老攜幼,牽羊趕牛,慢慢向南行去。金人害怕嶽家軍,沒有追擊。

當時,宋高宗早就想解除嶽飛的軍權,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夙願,但迫於當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他仍不敢同意秦檜的建議,冒此風險。嶽飛至此也隻能訓兵飭士,以觀世變。

紹興九年歲末,宋高宗禦筆書寫曆史上曹操、諸葛亮和羊祜屯田足食的故事,頒賜嶽飛。他將屯田列為保守半壁殘山剩水的重要措施。

嶽飛在1140年,寫跋文回答皇帝,他指責曹操“酷虐變詐”,認為諸葛亮和羊祜“德過於操遠矣”。嶽飛在跋文的末尾說:

用屯田以足兵食,誠不為難。臣不揆,願遲之歲月,敢以奉詔。要使忠信以進德,不為君子之棄,則臣將勉其所不逮焉。若夫鞭撻四夷,尊強中國,扶宗社於再安,輔明天子,以享萬世無疆之休,臣竊有區區之誌,不知得伸歟否也?

嶽飛批評曹操,隱含指責秦檜之意。他擁護加強屯田,但不讚成以此作為對金求和的資本。嶽飛利用巧妙發問的方式,再次表明了自己的原則立場,並對宋高宗進行了懇切的諫勸。

1141年1月,兀術又一次統率九萬多人馬,強渡汜水,向兩淮地區分路南犯,陷壽春,占廬州,一路大肆燒殺劫掠,來勢十分凶猛。

金兵再度南下的消息傳來,趙構慌了手腳,馬上發出一道禦劄,催促嶽飛星夜帶兵到淮西救援。

嶽飛在接到趙構禦劄的前夕,已連續發出兩道奏章,要求“提軍前去,會合諸帥,同共掩擊”。他打算采取“圍魏救趙”之計,即乘金軍傾巢南下之際,率領嶽家軍長驅京、洛地區,直搗敵人之虛。

當年二月初九,嶽飛接到趙構讓他率兵到淮西,以遏製金兵迅猛攻勢的詔書,不得不放棄原先的計劃,於十一日帶病親率8000多鐵騎,從鄂州出發,執行朝廷的命令。

嶽飛的軍隊開到舒州之時,劉錡、楊沂中以及張俊的部將王德等在拓皋伏擊金兵,打了一個大勝仗。張俊企圖獨吞戰功,通知嶽飛說,敵人已經退去,前麵缺乏糧草,你不能進軍。

嶽飛深知張俊的為人,便將部隊暫留舒州待命。不料沒過多久,王德、楊沂中等人的隊伍在潦州城西中了金兵的埋伏,打了個大敗仗。楊沂中帶領的殿前軍30000來人,幾乎全軍覆沒。

嶽飛得這一消息,立即趕去援救。可是等嶽飛的援軍開到半路時,金兵已在塗州大肆焚掠後自動退去了。

33.解除兵權歸隱賦閑

秦檜為主和派的首要人物,他完全被金人嚇暈了頭,奴顏媚骨,唯和是求,達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而嶽飛則是堅決的抗戰派,公開反對議和,譴責朝廷的投降政策,多次使秦檜大怒。

嶽飛每打一次勝仗,每向北推進一步,他都會心驚肉跳一次,覺得這樣離求和就遠了一步。他認為,隻要嶽飛在世一天,他就會庸庸無為一天,金人明白他這種難堪的心情,乘機要挾他除掉嶽飛,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是在戰場上根本做不到的事。

但嶽飛的名聲太大了,不是想殺便殺得的。必須得步步為營。秦檜決定采取分化瓦解的辦法,先將嶽飛孤立起來。

當時,南宋手握重兵,能獨當一麵的大將有3位,即嶽飛、韓世忠和張俊。張俊害怕公戰,勇於私鬥,素與嶽飛有矛盾,對嶽飛屢立顯功,少年得誌嫉妒在心,常借故中傷嶽飛。

秦檜便將他收買,讓他參加陷害嶽飛的陰謀。韓世忠與嶽飛一樣,是抗金派的骨幹,秦檜決定先將他除掉。

正當秦檜勞心焦慮地思考著如何下手收拾這幾員大將的時候,秦檜的一個死黨,在兩年前率先跪拜迎接金朝使臣張通古的範同,來向秦檜獻計說:

“三路宣撫使皆人握重兵,難以製馭,索性就借口於這次拓皋之捷,論功行賞,把三大將都調入朝內,改任樞密使和副使,明升其官,暗奪其權,豈不甚妙!”

這正投合了秦檜的心意,趙構自然也完全讚同。於是,他立即讓人下詔給三大將,令他們3人前來行前奏事。

倘若被三大將看穿了這次召令還朝的真實用意,萬一他們串通在一起,不遵從這道詔令,那將如何得了?秦檜和與之同謀的參知政事王次翁、直學士院範同諸人,從發出這道詔令之日起,直到已經收奪了兵權以後的許多天,全都在為此而惴惴不安。

他們表麵上盡管還都故意表現得鎮靜自若,夜裏卻都合不上眼,睡不成覺。

韓世忠與張俊的駐地距離杭州都較近,因此,他們都很快就到了杭州。嶽飛駐軍在上遊的鄂州,見詔較遲,自然不可能與韓、張同時抵達。

然而,嶽飛不到,全盤策劃便不能宣布。於是,秦檜每天都裝出要設筵歡迎三大將的架勢,卻又總因嶽飛未到而一次接連一次地把宴會推遲。

這樣延遲了六七天,嶽飛也終於抵達杭州。

秦檜以盛筵招待過了之後,趙構於四月十一日召見了這3員大將。當天晚上,便由直學士院的範同和林待聘二人分別作成了三道《製詞》:韓世忠、張俊都改官樞密使,嶽飛則改官樞密副使。

在兩天後又宣布了第二道詔令,把三大將的宣撫司一齊廢除,並使每個宣撫司中原有的統製官,“各統所部,自為一軍”,並一律在其軍銜上加“禦前”二字,亦即改由南宋王朝直接統轄。詔令同時還作出規定說:“將來調發,並三省樞密院取旨施行”。

三大將全都俯首聽命,交出了兵權,蒞臨了新職,沒有發生絲毫問題。

前此曾因收奪兵權擬議而與王庶發生過爭執的張俊,這次因為在陰謀對金屈服問題上早已與秦檜情投意合,其表示更為卑順:調他任樞密使的詔命剛一發布,他就率先上了一道奏章說,“臣已到院治事,現管軍馬,伏望撥屬禦前使喚。”

在沒有引起任何事端的情況下,秦檜和趙構收奪了3員大將的兵權,對此,他們雖感到十分得意。但也還不能完全放心。

某一天,趙構向新上任的這3位樞密使、副使進行安撫說:

朕昔付卿等以一路宣撫之權尚小,今付卿等以樞府本兵之權甚大。卿等宜共為一心,勿分彼此,則兵力全而莫之能禦,顧如兀術,何足掃除乎!

沒過好久,又向原屬三宣撫司的諸軍發出了一道進行安撫的詔諭說,你們都是立下過戰功的將領,又是忠義之士,所以,我特地為你們加官晉爵,以示獎勵。

趙構、秦檜這次的收奪大將兵權,取消3個宣撫司,實際上是在摧毀南宋的國防力量,借以向金朝表示自己確實有屈服投降的決心和誠意。

不論因此而會招致如何嚴重的後果,他們全都在所不計。

在前述各事已經成為定局之後,當時任禮部侍郎的鄭剛中便乘機向秦檜進言說,不要因這一事件的得手而過分高興,因為天下之事,“利害得失,常對倚而不廢;遇事更變,則激發而複起。就其利不忘其害,見其得愈憂其失,而後可以大有為。”

因此,他又向秦檜提出七條善後意見,勸他應當思患預防。

鄭剛中考慮到的這些問題,由於是向秦檜提出的,都極盡委婉溫和之能事,而決無激烈尖銳言詞,然而單就這七個問題而論,如邊境居民的驚慌情緒,軍隊紀律的維持,戰時的動員、集結與指揮,將官與士兵的關係,防範敵軍進行收買、拉攏等,卻無一而不是極現實的要害問題。而且每一條的最後,他都提出了可行的補救措施。

然而,對秦檜說來,這卻正是所謂“以不入耳之言來相勸勉”,當然不會發生絲毫作用。他本來是要徹底地“自毀長城”,目前所已經實現的一些破壞工作,還遠遠不能使他感到稱心如意,怎麼能希望他反轉來再進行修葺整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