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九、流傳千古——嶽飛8
28.上書奏請立太子
由於趙構、張浚的舉措荒謬,終於導致了淮西軍的叛變,酈瓊殺了呂祉,裹脅了淮西軍近10萬名官兵及眷屬投降偽齊劉豫去了,張浚因此被免去了宰相的職務。
事實證明了嶽飛是完全正確的。可是,嶽飛下山以後,還不得不一再向趙構上書請罪。
就在嶽飛返回襄陽上任不久,得到了一個情報:金人對偽齊皇帝劉豫已經失去了興趣,要將係在北方的宋欽宗的兒子趙湛送回開封,立為皇帝,形成南方、北方兩個趙姓的宋朝皇帝,早在北宋滅亡以前,趙湛已被立為皇太子,因此,從皇位繼承製度來說,趙湛也是十分合法的。
可是,如果這一陰謀得逞,勢必會在擁護趙宋王朝的臣民中引起混亂,甚至導致分裂,嶽飛對此深感憂慮。
1137年9月間,嶽飛奉詔去建康奏事,和他同去的有隨軍轉運使薛粥。在船上,嶽飛向薛粥嚴肅地說道:“我這次入朝,還要向皇上奏請一件有關國家根本的大事。”
薛粥看他說得如此認真,忙問是什麼事。
嶽飛將上麵的情況告訴了薛粥,說:“我想請皇上將建國公正式立為太子,這樣金朝的陰謀就難以實現了。”
建國公叫趙伯瓊,即後來的宋孝宗趙昚,他是趙構的侄子。15年前2月的一個深夜,當趙構在揚州的行宮中擁著妃子尋歡作樂時,突然聽說金人的大軍兵臨城下,受了驚嚇,從那以後,便失去了生育能力。幾年以前,他將趙伯瓊迎進宮中收養,很明顯是要立為繼承人的。
立太子是封建皇朝的一件頭等大事,立誰,在什麼時候立,隻能由皇帝本人決定,一般大臣不宜過問,否則便會落下個“陰謀廢立”、“離間骨肉”、“巴結皇子”等可怕的罪名,更何況趙構此時才31歲,誰知道以後還會出現什麼情況呢?薛粥不便多表態,隻是告誡嶽飛要慎重。
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嶽飛卻無心觀賞兩岸絢麗的秋色,終日在船中握筆習字。嶽飛雖然是名武將,閑暇時卻常好寫詩填詞,也常練習書法,他的行書、草書寫得都是很不錯的,不過這一回他卻在一筆一畫地練習端正的小楷。
原來,嶽飛習寫的正是請立趙伯瓊為太子的奏書。
薛粥看到嶽飛如此認真,不禁有些替他擔心,勸告他道:“足下身為大將,對這種事情還是少過問為好!”
嶽飛明白他的意思,不過他自覺心地坦蕩,便答道:“我身為大臣,受皇帝厚恩,不應當有那麼多的顧忌。”
到了建康,入朝奏事以後,嶽飛便取出了他的奏書,對趙構誦讀起來。他過去同皇帝所談,全是用兵打仗的事,自然應對如流,而現在誦讀的,卻是有關政治方麵的事,他畢竟不大熟悉皇家有關這種事情的種種規定製度,而且他對提出這種事究竟合適不合適,心中也不大有底,這麼一猶豫,讀的時候便有些結結巴巴。
這時,一陣微風吹來,手中的奏紙隨風抖動,仿佛嶽飛的手在顫抖一樣。這種異於往常的表現,使趙構不由猜疑起來:嶽飛為什麼這樣緊張?
聽完奏書的內容,趙構不由警惕起來,聯係到在淮西軍歸屬問題上嶽飛的種種作為,一片陰影籠罩上心頭:莫非有叛我之心?這種武將若是有了二心,那就太可怕了!但他畢竟隻是猜疑,並無根據,他也不好發作,隻是臉色十分陰沉地說:“你是一個手握重兵的人,不應當參與朝廷中的這種事情。”
過去每次陛見皇帝,都是在他取得大勝或受命出征之時,從皇帝那兒聽到的,都是獎諭和鼓勵的話,何曾有過像今日這樣含有怒意的警告!這話似乎證實了嶽飛的想法,皇帝對他握有重兵很不放心。嶽飛的心情更加沉重了。當他退殿之時,麵色如同死灰一般。
趙構接著召見了同嶽飛一起來的薛粥,問及嶽飛的近況。薛粥回答說:“臣在嶽飛帳下供事,從來不見他同別人議及此事,他這一次密奏,也是自己在船中自撰自抄的。”
趙構這才放心了些,不過,他在同新任宰相趙鼎談話時,還是表示出了憂懼之心。
趙鼎立刻找到薛粥說道:“嶽飛怎麼能這樣不知分寸,他身為大將,領兵在外,怎麼能幹預這種朝廷大事?你去對嶽飛說一聲,這可不是保全自己功名、善始善終的做法!”
事情就這樣過去了,但是,趙構同嶽飛之間的鴻溝卻因此而更加深了。
29.欲進不得欲罷不能
淮西兵變,朝野大嘩,張浚不得不引咎辭去宰相和都督的職務。相位的空缺由誰來填補便成為了一個問題,趙構首先考慮的人選是秦檜。
5年前,秦檜因“專主和議,沮止恢複,植黨專權”,受到彈劾而被罷相。直到這年春天,因張浚和趙鼎意見分歧,無法共事,趙鼎辭職,秦檜才出任樞密使,地位僅次於張浚,趙構詢問張浚對秦檜的看法,張浚回答說:“我最近和他共事,方始知道此人昏庸不明。”
趙構於是決定起用趙鼎擔任宰相。他要趙鼎決定秦檜的去留問題,趙鼎卻認為秦檜不可去。趙鼎雖然不反對降金,但並不是一個富有進取心的人物。他原先與張浚的分歧之一,便是張浚力主將行寨遷往建康,而他則圖謀撤回臨安。
秦檜一貫主張投降,因此在行寨後撤問題上,同趙鼎的意見不謀而合。秦檜既然留在朝廷中,並且仍舊擔任重要的職務,這就使得投降派漸漸占了上風。不久,就“議定回隊”、“複幸浙西”,小朝廷終於回到了臨安府。
當時,宋金對立的形勢又發生大的變化。自從金太宗完顏晟於1135年春病死,由完顏亶繼承帝位以後,以往炙手可熱的軍事首腦粘罕,遂逐漸失勢。
當年秋天,粘罕因罪被處死,偽齊劉豫失去了靠山。9月中旬,金朝的尚書省和元帥共同向金熙宗完顏亶上了一道論劾偽齊的奏章,建議將他廢黜。金朝皇帝準奏。
金熙宗的批複下達時,正巧劉豫想再次發兵攻宋,派人向金乞求相助。金廷即以召開軍事首腦會議的名義,誘俘了劉豫之子劉域,接著又派騎兵將劉豫捕獲,然後正式頒發詔令廢黜劉豫,取消偽齊。於是,偽齊的文臣武將,如知臨汝軍崔虎、知蔡州劉永壽、知亳州宋超、統製官王宗等,紛紛反正,率眾歸附南宋,其中大部分投奔了鄂州嶽家軍。
金朝首領根據這一形勢,進一步采用“以和議佐攻戰”的策略,向宋廷呼籲和談,並表示可以考慮歸還黃河以南的地域,以及徽宗的梓宮和趙構的生母韋氏,甚至還放出風聲說,準備釋放欽宗回沛京等。
時局的急進變化,為宋軍北伐提供了大好時機,滿朝文武大多企盼趙構能采取果斷的行動,嶽飛更是火速上書請纓北伐。
然而,趙構這個宋廷最高決策者的想法卻完全不同。他一怕宋、金之間失去了偽齊這一緩衝勢力,更容易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二怕萬一金方果真將欽宗趙桓放回,自己的皇帝寶座就難以穩固。因此,他堅決反對北伐,主張議和。
為了與金人達成和議,趙構進一步重用秦檜,於1138年3月委任秦檜為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秦檜原是金派遣來的內奸,對於趙構的屈膝求和路線,當然極盡出謀劃策之能事,很快便與金廷接通了關係。
當年5月,女真貴族決定派遣使臣烏陵思謀前來臨安府,商談議和事宜。消息傳來,南宋朝野頓時“物議大洶”。
群臣紛紛表示,對金廷的使臣千萬不可深信。反對和議的洶湧浪潮,弄得趙構很不高興,常常大發脾氣。宰相趙鼎雖然怯懦,可也不讚成投降,因而辭職。秦檜正好取而代之。
烏陵思謀等人到了臨安府,態度十分傲慢,提出隻有趙構答應自動取消宋的國號,承認作為金國的藩屬,並向金主稱臣納貢,和議才能達成,趙佶的棺木和趙構的生母韋氏才能送還,原劉豫管轄的地盤才能劃歸趙構統治。
趙構和秦檜竟不顧大臣們的堅決反對,同意接受女真貴族的全部條件,隨即指派王倫為使臣,隨烏陵思謀等人同去金廷。
女真貴族見趙構已經答應全部條件,便委任張通古為詔諭江南使,蕭哲為明威將軍,攜帶“詔書”出使江南。他們竟然規定了宋廷迎接的禮儀:“接伴官”在迎接時必須跪膝階台;州縣官必須望“詔書”迎拜;趙構則必須脫下皇袍,改穿臣服,北麵跪拜,接受“詔令”等。
這完全是把宋廷看作自己的屬國,而根本不是來講和的了。
消息傳來宋廷,再次引起朝野大嘩。大將韓世忠、樞密副使王庶、吏部傳郎晏敦複、吏部員外郎許忻、樞密院編修官胡桂等人,或爭相上疏,或見趙構,陳述利害,據理力爭,堅決反對與金人和議。
趙構、秦檜等卻依然一意孤行。趙構假惺惺地對群臣說:“如果能使老百姓免於兵戈之苦,而得到安居樂業,朕並不計較個人受委屈。”
秦檜則厚顏無恥地說:“我是為了國事,就是死,也不回避,難道還怕怨謗嗎!”
為了壓製群臣的反對意見,他們罷黜了樞密副使王庶的官職,嚴厲處分了樞密院編修官胡桂,並再三降詔表明朝廷“屈己就和”的決心既定,已經無法變更。
臘月二十四日,張通古和蕭哲終於被迎進臨安府。秦檜將他們安置左仆射下榻。
采用什麼方式使張通古把所得國書遞交出來,這成為自張通古進入臨安以來,南宋王朝的君臣們朝夕發愁的一個問題。
他們最感到為難的,是必要趙構親自跪拜在金使麵前接受一事。以為這使趙構在南宋臣民麵前丟臉太甚,繼此之後,還有何等臉麵對南宋軍民發號施令、作威作福呢?
然而趙構本人,卻已經有了思想準備。他回想到建炎三年從明州逃往海中的事,那時候,趙鼎是禦史中丞,他卻主張與金人劃江為界;他甚至還心甘情願地留在明州充當接伴金使的人,要與金人磋商劃江為界的事。隻因後來金使未來,所以此議未能實現。
這件往事說明,那時即使有意要向金人跪拜,還苦於得不到機會呢!
有了這番回憶之後,趙構便認為,若不得已而親自跪拜在金使麵前接受其國書,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此,他有一天竟聲色俱厲地向李誼等人發牢騷說:
“士大夫不應該隻為自己著想,為了百姓,朕就是百拜也沒有關係。”
這話雖是直接針對著趙鼎而發,實際上卻也是說給日前所有不同意屈膝投降的人們聽的。李誼便乘機提議說:
“這件事是不是召三大將來商議一下?我們總應該商量得一個最妥善的辦法才好。”
趙構不吭聲,過了半晌又說道:
“王倫本是專為求和出使金國的,到今天他卻又首鼠兩端,動搖起來了。秦檜素主講和之議,現今卻也上表待罪,他們都是這種態度,我去找誰商量啊?”
這些話語,表明趙構對於屈膝投降的事是如何地死心塌地,還表明,倘若一定要他親自跪拜接受金的國書,他也已有了充分的精神準備,也就是說,他一定會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