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第十裝甲師穿過危機四伏的雷區,冒著德軍的猛烈炮火,迅速前進。
3月1日上午,部隊攻入城郊,下午破城而入。當天夜裏,全城德軍被掃蕩殆盡。
與此同時,下一步的作戰方案,已在巴頓的心目中醞釀成熟,那就是迅速進攻克可布倫茲的法爾茨。
為此,巴頓又使用心計以花言巧語從艾森豪威爾那裏借來了一個步兵師和一個裝甲師。
有九個師的德軍部隊在摩澤爾河以東的洪斯呂山一帶倉促地建立起一道防線,但為時已晚。
巴頓催動大軍如餓虎撲食般向敵人猛壓過去。
很快,第四裝甲師在克可布倫茲南麵渡過了摩澤爾河,打破了敵軍的後方陣地。
第十二軍緊隨其後圍住了克可布倫茲城內的敵軍,第二十軍的裝甲部隊和第七集團軍攻破了德軍防線,向北推進。
德軍立即亂作一團,隻得邊打邊撤。美軍裝甲部隊從三個方向向德軍發起猛烈衝擊,把他們像趕羊群一樣往東趕往萊茵河。
巴頓又命令第十九戰術空軍隊的轟炸機全部出動,對擁擠在狹路上的逃亡之敵進行無情地轟炸,步兵隨後窮追猛打。
結果,兩個集團軍的德軍大部被殲,並有80000餘人被俘。3月18日,克可布倫茲落入美軍之手。
巴頓在同時間和空間賽跑,也在同蒙哥馬利賽跑。現在,這兩位將軍之間,正在進行著一場究竟誰先渡過萊茵河的激烈較量。
為了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萊茵河,巴頓馬不停蹄地進行了法爾茨戰役,以風卷殘雲之勢奪取了克可布倫茲。這時,他同蒙哥馬利一樣都到了萊茵河邊。
這時蒙哥馬利已經精心製訂了一個“劫掠”計劃。
但是,蒙哥馬利萬萬沒有想到,就在他渡河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22日23時,巴頓就下達了渡河命令。
第五師的兩個營首先開始渡河,結果發現德軍抵抗極其微弱。到第二天早上,第三集團軍已有6個營渡過河去,而傷亡僅有34人。
至23日晚,第五師全部過河,並在對岸建立了橋頭堡。而後,巴頓連續不斷地擴大他的橋頭堡,至24日晚,整個第十二軍都過了河。
巴頓不無得意地對布來德累說:“我要讓全世界都知道,第三集團軍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
就這樣,巴頓在沒有空軍支援、大炮掩護的情況下強渡了萊茵河。比蒙哥馬利早了24小時。
巴頓這種拚命冒險的精神,成就了他的軍事神話,也讓他達到了自己軍事生涯的頂點。
對第三集團軍來說,大規模的激烈戰役就此結束了。接下來的隻是大踏步前進,前進,再前進。
這與其說是追擊潰不成軍的敵人,倒不如說是在享受進軍的喜悅與驕傲。
巴頓不給敵人留下絲毫喘息機會,不停頓地出擊,再出擊!他像閃電般穿過美因茨、法蘭克福、達姆施塔特三角地帶。
然後,巴頓的軍隊與第一集團軍會師,包圍了數萬名德軍,再向前疾駛猛進,越過富爾達河,粉碎了德軍在此固守的幻想,再占領幾個城鎮。
巴頓進軍的速度簡直像神話!直到最後,艾森豪威爾強迫他停下。
43.完成最後使命
1945年4月12日,巴頓心情格外好。因為在德國威悉河畔的一個小城赫斯費爾德,他偶然發現了一個德國秘密金庫。
誰能料到德國秘密金庫竟然設在一個廢棄的漆黑的礦井裏?
巴頓站在那裏,魁梧的身軀被成堆的寶藏簇擁著,仿佛是一位中世紀的征服者。
巴頓知道希特勒和他的爪牙們用盡種種卑劣手段從別國、別人身上掠奪大量的珍寶,成批成批地運到德國,藏在這個礦井裏。據後來估算,僅此一項就值25億美元。
到了晚上,巴頓正要休息,想打開收音機對一下手表,恰在此刻他聽到一個不幸的消息。
就在這一天,也就是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
巴頓無比震驚,總統剛剛63歲啊!他十分悲痛,立即喚醒了艾森豪威爾和布來德累,3個人一起度過了一個沉重的夜晚。
總統的去世使巴頓十分悲痛。他與羅斯福政見不完全一致。但巴頓非常尊敬與愛戴羅斯福本人,他倆私交良好。
現在,羅斯福離開了美國人民,怎不令巴頓肝腸寸斷!他決心完成總統遺誌,痛擊法西斯!
4月中下旬,巴頓指揮部隊掃蕩了周圍殘存的敵人,重新調整了部署,開始新的進攻。
4月30日,就在第三帝國徹底覆滅的前一周,剛滿56歲的希特勒和他的情人愛娃在他的避彈室裏完婚,並用自殺結束了罪惡的一生。愛娃自願隨他而去。
5月2日,柏林被蘇聯紅軍攻克。
第三集團軍的曆史使命也要結束了。5月4日,他們進行了最後一次戰役,向捷克斯洛伐克挺進。
1945年5月7日,希特勒的納粹德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5月9日全部生效。
5月8日午夜,在歐洲大地上燃燒了8年的戰火硝煙全部熄滅了。和平終於來到了備受創傷、精疲力竭的歐洲。
然而納粹給人類帶來的痛苦與災難罄竹難書,深深地印在受難者的心裏。
在解放歐洲的戰爭中,巴頓和第三集團軍留下的是奇跡般的記錄。
在總共281天的戰鬥中,第三集團軍保持了直線距離160多公裏寬的進攻正麵,向前推進了1600多公裏,占領了8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解放了13萬座城鎮、村莊,其中大城市27座。
這期間,巴頓的軍隊共斃傷俘敵近150萬人。巴頓的軍事領導藝術和指揮才能在領導第三集團軍過程中達到了巔峰。
西歐戰場戰事結束了,全世界人民渴望已久的和平即將到來,盟國領導人已經在為戰後格局的重建具體謀劃。
槍炮聲停止了,這對巴頓也許有些突然。如今,對日戰爭已成為最後一戰。
隻有遠東戰場上的硝煙才能延長巴頓的曆史使命。他看到了這一點,於是極力要求赴遠東參戰。
巴頓利用空軍司令阿諾德到他司令部訪問之機,請他在馬歇爾麵前替他說情,然後又數次寫信給這位參謀總長,表達自己願意飛赴遠東前線的急切心情。
在信中,他寫道:“哪怕是指揮一個師,我也心甘情願!”巴頓有理由滿懷信心,因為已故總統羅斯福曾親口允諾在西歐戰事結束後,調他到太平洋戰場去對付日本。
到5月20日,巴頓得到了明確的答複,他去遠東參加對日作戰的要求未獲批準,滿腔的期望一時間化為泡影。
巴頓渴望戰爭,渴望指揮戰爭,渴望戰爭的榮譽,他不能離開戰爭,他不能沒有戰爭。
巴頓在參戰無望的情況下,勾起了他濃重的思鄉之情,他決定返回家園休假,以排遣悵惘抑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