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與“必勝的計劃”差距很大,但這個方向卻是該計劃的一部分,巴頓對此還是比較高興的。
第三集團軍立刻開始了跨越塞納河的戰鬥。
8月26日這一天,巴頓先後視察了第二十軍軍部、第五步兵師、第七裝甲師和第四裝甲師,給他的士兵們打氣。
在這一天的戰鬥中,第三集團軍在所有戰線上大踏步前進,但巴頓並不滿意,因為他看到德軍的抵抗極其軟弱無力,他要求部隊以更快的速度推進。
第三天,巴頓部隊在蒂耶裏堡和沙隆渡過馬恩河,大踏步地進入一覽無餘的平原地區。但是,部隊的燃料和物資供應的缺乏日益嚴重。
巴黎被盟軍解放後,一度出現物質供應困難,這個過慣了豪華、享受生活的城市,陷入一片困頓之中。
為了和平與穩定,盟軍尤其是美國方麵,大大方方地給那裏的人民運去了糧食、麵粉等物資和新鈔票。
就連軍隊十分緊缺的汽油,也送給了巴黎人。
然而,勇猛地、快速地向萊茵河挺進的第三集團軍部由於不供給需要的汽油而停步不前。
巴頓正經受著等待的煎熬,雖然第三集團軍是一支即使在逆境中也精神十足,戰備觀念從不鬆懈的部隊。
巴頓懇切地向艾森豪威爾請求說:“隻要保留給我一點正常的供應,我們就可以打到德國邊界,摧毀那條該死的齊格菲防線,我們要求不高我願以自己名譽擔保!”
艾森豪威爾微笑著拒絕了。
接著巴頓再次要求艾森豪威爾給他補充給養,以便攻占齊格菲防線,至少所發給養要跟英國人一樣多。
艾森豪威爾還是拒絕了。
巴頓仍然不讓步:“我可以在10天內到達萊茵河,當然是在補充供給的情況下。這樣可以使上萬人免遭犧牲。”
艾森豪威爾還是堅決地搖頭,聲明他的供給實力達不到美英雙方同時受益,他隻能輪流供給。
蒙哥馬利拒絕艾森豪威爾的平均主義方法,他主張物資集中,供給主攻力量,也就是供給他的部隊。
巴頓說:“蒙哥馬利至今還沒有到達塞納河,他們有我們那種猛衝猛打的能力與勇氣嗎?”
然而,現實就是這樣的無奈,雖然巴頓一再強調,隻要有足夠的汽油,他就能很快攻占通往這個防線的渡口!但是,很遺憾沒有人給他汽油!
8月29日晚,巴頓的先頭部隊在他的帶領下衝過了凡爾登,距離梅斯隻有50多公裏,距離薩爾河110多公裏,從那裏到萊茵河隻有160餘公裏。
8月30日,巴頓在得到盟軍後勤供給的可憐的32萬加侖汽油後,指揮部隊向萊茵河衝去。
遺憾的是,第三集團軍的汽油很快點滴不剩。31日下午,他的部隊全部停止了前進。
失去了速度,也就失去了搶占有利地位的先機,從而,盟軍失去了一舉殲敵的最好時機。
就在這期間,德軍獲得了喘息的機會,迅速建立起有效的防禦體係齊格菲防線,使盟軍將麵臨著更加艱苦激烈的戰鬥。
當巴頓要求允許他突破齊格菲防線的時候,德軍在西線防守力量的薄弱的確達到最低點。
當時盟軍的裝備與德軍相比,大炮數量是25比1,飛機為22比1,可以說是占有絕對優勢。
根據巴頓估計,隻需一次戰役就能使德軍遭毀滅性打擊。
然而,這種多少有點冒險的計劃,注定不會被盟軍最高指揮官看中。結果德軍又有喘息之機。
這次錯失良機,致使反法西斯的勝利推遲了8個月。而在這八個月中,盟軍方麵損失慘重。
就這樣,唾手可得的速勝竟在手中溜去了,成千上萬的人成了無謂的犧牲品。
40.突破“齊格菲防線”
齊格菲防線是1939年希特勒進攻波蘭時,為遏製英法軍隊在德國西部邊境的進攻,構築的對抗法國馬其諾防線的築壘體係。
該項目由德國著名的建築工程組織托德機構負責,德國人稱之為“西牆”或“齊格菲陣地”,其他國家多稱之為“齊格菲防線”。
構築齊格菲防線的目的是為了掩護德國西線,並作為向西進攻的屯兵場以及支援進攻的重炮陣地。
防線工程是1936年德國占領萊茵蘭之後開始構築的,至1939年基本建成。
防線從德國靠近荷蘭邊境的克萊沃起,沿著與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接壤的邊境延伸至瑞士巴塞爾,全長達630公裏。
不過,在1944年9月以前,這一工事形同虛設,在戰爭中並未發揮任何作用,可眼下,它成了盟軍進入德國腹地最大的障礙。
1944年9月初,希特勒在齊格菲防線上部署了63個師,其中有15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
鎮守這一防線的是老謀深算的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他的任務是遏製盟軍的長驅直入,牢牢地控製住防線,並在適當時候向蘭斯實施反攻。
9月4日,一再約束巴頓行動的艾森豪威爾突然間改變了主意,對巴頓大開綠燈,命令他迅速突破齊格菲防線,並向法蘭克福挺進。
因為,此時他已意識到巴頓早就意識到的一個問題:“德國的失敗是注定的,要徹底摧毀它,最重要的是速度。”
戰爭是個瞬間萬變的怪物,有時候差之毫厘,便謬以千裏。艾森豪威爾的反應比戰場實際情況慢了半拍,這就為第三集團軍在完成作戰任務的道路上平添了許多障礙。
9月5日,第三集團軍進入了默茲河以東的洛林地區。這是一塊不祥之地,當年法國人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經曆過兩次屈辱和噩夢般的失敗。
第三集團軍的對手是德第一集團軍。德第一集團軍的七個裝甲師和一個裝甲旅在第三集團軍正麵設置了一道堅固的防線,這是德軍這一地區防線上最堅固的盾。
最鋒利的矛對最堅固的盾,這將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9月5日拂曉,第三集團軍的進攻開始了。
巴頓很快發現,他的部隊正在啃一塊硬骨頭。隨心所欲地大踏步前進,在這裏已變得不可能了。
巴頓的部署是由第十二軍打先鋒,越過摩澤爾河,占領南錫並準備繼續進軍曼海姆和萊茵河。
經過兩天激戰,參加戰鬥的步兵第八十師和第七裝甲師無尺寸之功,未能渡過摩澤爾河。
第三天,德軍甚至反守為攻,占領了馬爾巴什。在梅斯、多爾諾等地,第十一步兵師和第七裝甲師則被敵人猛烈的炮火壓製在各自的陣地上。
直至12日,第七裝甲師終於渡過摩澤爾河,進入阿諾威爾的橋頭陣地,第八十師在迪厄盧阿強渡成功,第四裝甲師則擴大了南錫以南的洛雷橋頭陣地。
此時,由於第三集團軍的猛烈進攻,把大批德軍吸引到了這一地區。正在第三集團軍陷入苦戰之際,第一集團軍迅速插向齊格菲防線,並在可布倫茲附近占領萊茵河渡口。
巴頓的對手絕非平庸之徒,9月18日,德軍先於第三集團軍發動了全麵進攻。
由於美軍忙於進攻準備,沒料到德軍會有這一手,結果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呂內維爾的美軍險些被趕出城,幸虧第四裝甲師及時馳援,才穩住陣腳。
德軍的進攻打亂了巴頓的部署,進攻被迫改到第二天。在第三集團軍的強大攻勢下,德軍開始後退。
巴頓雄心勃勃地準備在10天內攻破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境內。正在這時,艾森豪威爾擊碎了他這個夢。
盟軍後勤係統此時已不堪大規模進攻的重負,艾森豪威爾決定第三集團軍則在原地暫時轉入防禦。
巴頓沮喪到了極點,對他而言,戰爭似乎已經結束了,他甚至想轉到亞洲太平洋戰場上去。
1944年10月18日,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在布魯塞爾召開了軍事會議。
其中第三集團軍的任務是,在後勤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從沃爾姆斯和美因茲之間渡過萊茵河。
巴頓對部隊官兵進行了戰鬥動員,他慷慨激昂地說:
萊茵河距此有200多公裏,如果我們這支部隊能夠勇猛凶狠地展開進攻,迅速插入敵軍防禦空虛的地點,那麼,戰爭在我們到達萊茵河之前就結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因此,我們在進攻時,要拿出拚命的勁頭來,前進,前進,再前進!
第三集團軍的進攻定於11月8日進行。5時,400門大炮同時向敵陣地猛烈轟擊,火光映紅了天際,大地劇烈地顫抖。
炮火準備過後,擔任主攻的第九十師很快打過摩澤爾河,突破了工事堅固的柯尼希斯馬克爾地區和馬其諾防線。
第十裝甲師緊隨步兵的先頭突擊部隊,一路向北推進。
6時,第十二軍也開始從薩爾直接挺進,第八十師的三個步兵團在北翼齊頭並進一馬當先。
10時,盟軍數百架轟炸機飛臨上空,對敵陣地實施狂轟濫炸。刹那間,地動山搖、驚心動魄。
隨後,裝甲部隊以迅猛之勢向敵軍撲去。當天下午,所有部隊均順利到達預定目標。
以後一段時間,天氣變得陰雨不斷。第三集團軍在巴頓的指揮下,盡可能使用炮火支援、實施狹小正麵的進攻,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穩步前進。
11月22日,美軍順利攻克了梅斯,正是這座要塞存在1300多年來第一次被強攻占領。
以後的戰鬥,照樣沒有出現大踏步前進的情況,第三集團軍的戰役特點變成了小部隊進行的小規模戰役。
在同眼前頑固的德軍的作戰中,巴頓隻能逐村逐河、逐個碉堡地進行爭奪,隻能以緩慢的速度向前推進。
新的攻勢發起一個月後,第三集團軍終於攻破德裏安堡壘群。至12月中旬,巴頓終於率領部隊突破了“齊格菲防線”,並控製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薩爾盆地。
至此,盟軍在兩條主要戰線上均成功地突破了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心腹地區。
可以說,隻要盟軍的匕首順利插進德國的心髒,德國就隻有投降了,一切看起來太順利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起反撲,盟軍陣腳大亂。
這是德軍最後的無力一搏,還是有預謀的大規模反攻呢?不管如何,新的戰鬥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