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百傳十大將軍三、血腥老將——巴頓3(3 / 3)

將軍決定將部隊轉移到邊境以南700多公裏處的薩塔沃,當時,雖然巴頓知道,第十一騎兵團、第十三騎兵團的一個連及第十騎兵團的部分人馬都在那個方向,但卻得不到任何回信。

巴頓他們此次行動就是要與他們靠近,並通過飛機與他們取得聯係。這些飛機將在第二天一早與他們會合。

巴頓他們加到一起總共15個人,9支步槍,坐著3輛敞篷的汽車,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的山區與沙漠裏跋涉,全程能有90公裏,路又極其難行。

巴頓坐在第一輛車裏領路,夜越來越深,黑暗中巴頓所乘坐的那輛車的前燈的燈光突然落到一個全副武裝的墨西哥人身上。他正好擋住了巴頓他們的去路。

同時,在兩邊的灌木叢中隱隱可以看到埋伏在那裏的士兵,巴頓他們的車馬上停了下來。

同時,按照先前的命令,將軍乘坐的第二輛車開到了巴頓的右側,第三輛車又開到了第二輛車的後側,這樣就像三明治一樣,將軍的車被夾到了中間。

這時,8名士兵不約而同地從樹叢中一躍而出,站到了各自的位置上,擺好了進攻的架勢。

巴頓不知道來者是敵是友,心中不禁怦怦直跳,但他還是跑上前去,用結結巴巴的西班牙語與他們交涉。

巴頓自稱是一個汽車團的先頭部隊,企圖蒙騙他們,結果這些人根本不在乎他們。

巴頓正想繼續蒙騙他們,將軍出現在巴頓旁邊,告訴對方自己是潘興將軍,並向他們質問,他們哪裏來的膽量,敢攔他的車。

將軍具有威懾力的存在和他對危險渾然不屑的態度完全把這些墨西哥人給鎮住了,他們自動放行了。

巴頓他們又繼續趕路,就巴頓個人來說,直至1000米外,他那似乎有顆子彈穿膛而過的感覺才停止。

兩小時後,3輛運載飛機備件與汽油的護衛卡車遭到了同一夥墨西哥人的襲擊,這件事使巴頓想起了愷撒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命運隻偏愛有膽量的人。

巴頓在墨西哥的輝煌日子是5月發生的一次遭遇戰。

5月14日星期天,巴頓奉將軍之命向附近農民收買玉米送往司令部。他帶著10名士兵、兩個偵察兵、兩個司機,一行共15人分乘3輛卡車在當地凱奧特和薩爾希圖兩個村子買到了糧食。

巴頓他們本來可以直接返回營地,但巴頓卻想乘機尋找作戰的機會,他命令向一個叫薩爾蒂約牧場的地方開去,他認為那裏是一個墨西哥義軍聚集的地方,說不定他能有所收獲。

車子靠近牧場了,巴頓命令加速前進,迅速越過一座房子,來個急刹車。

然後巴頓和兩個人順著房子的北牆穿過去。其他兩輛車在房子的前麵停下來,車上各跳下3個人快步穿過南牆。他們9個人迅速封鎖大門,搜查房子,其他6個人則封鎖了道路。

然後巴頓來到了這所房子裏,一個老人接待了他。這個老人賣了一些玉米給巴頓,巴頓發現這個老人有些心神不定,舉止不安,他馬上感到這裏可能有墨西哥義軍。

巴頓立即帶人將卡德納斯家包圍起來,突然,3個騎馬的武裝人員出現了。

他們發現巴頓後,立即調頭向南麵奔去,守在南麵的幾名美軍士兵當即向他們開槍射擊。

這些人隻好折向巴頓這一麵,並向他開火。巴頓拔出手槍一連打了5發子彈,結果一個騎馬的人當場斃命。另外兩個也相繼被打死。

經過辨認,巴頓發現死者中有一個是墨西哥叛軍的首領。他們把他的屍體放在車鉤上,巴頓把他使用的鍍銀的馬鞍和嶄新的劍放到車裏。

這時,不知從什麼地方又出來40多個騎馬人,他們向巴頓一行發起猛烈的攻擊。

巴頓命令部下一邊快速行駛,一邊向敵人還擊,總算沒有受到多大阻礙,安全抵達目的地。這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潘興允許他保留戰利品,以作為紀念。

很快,巴頓給家人寫信,描述了自己參加戰鬥的感受。他說:一直以為自己會害怕在交戰中,可自己非但沒害怕,連一點兒激動的情緒都沒有。

巴頓感到非常幸運,自己既能參戰,又能毫發無損。

他在給自己妻子和姨媽的信中說:當時3個敵人在10多米之外向自己開槍,自己非常納悶他們怎麼能打不中自己呢?那槍口似乎正對著自己。

很快,巴頓的事跡被寫成文章,配上他的照片刊登在全國各大報紙上,巴頓成了美利堅民族的英雄。《紐約時報》以大幅標題作了詳盡的報道。

但更為重要的則是,潘興將軍在電文和正式報告中對巴頓進行了表彰。巴頓神話第一次在全國傳開了。

這次遭遇戰規模雖然不大,卻具有某種特殊意義。它是美軍戰史上第一次小分隊乘汽車作戰。

這種戰法即是後來眾所周知的摩托化作戰的雛形,它預示著巴頓以後在這方麵將大展宏圖。

這次戰鬥也是巴頓從軍以來的首次參戰,這一勝利證明巴頓的勇氣和能力,大大加強了他的自信心。

而且,這次戰鬥還是潘興遠征取得的主要戰果之一,巴頓給潘興爭了光,受到這位將軍的重視。

不久,根據威爾遜總統的命令,潘興將部隊撤至距邊境240公裏的地區內。

邊疆荒原的生活十分枯燥乏味,官兵們的思鄉情緒極為強烈。為了充實部隊生活,潘興組織了一係列體育比賽和文化活動,包括馬術、射擊、拳擊、田徑等項目。

另外,巴頓還組織檢查組對所有的人員、馬匹和裝備進行全麵的檢查。巴頓參加了這一工作,並具體負責戰術演習和模擬戰鬥訓練。

隨潘興將軍遠征墨西哥使巴頓獲益匪淺,他不僅由少尉晉升為中尉,還由於參加戰鬥而聞名全國。

但巴頓認為,自己的最大收益是認識了潘興這個偉大的軍人。

一方麵,巴頓通過觀看潘興組織和指揮演習,了解了機動作戰的價值,認識到以騎兵迂回敵側翼擊敗步兵是比較有效的戰法。

另一方麵,巴頓認為潘興不僅僅是個朋友,而更主要的他是一名優秀的職業軍官。

潘興眼光敏銳,明察秋毫,在戰場上指揮若定,沉著冷靜,對紀律和忠誠有嚴格的要求,並身體力行,這些都影響了巴頓。

甚至潘興將軍的言談舉止、生活習慣都給巴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巴頓認為,潘興的方方麵麵都值得自己思考和模仿,自己在墨西哥學習到的,比以前服役期間學習到的總和還要多。

1917年2月初,遠征軍撤回國內,在埃爾帕索休整。一切又恢複到了以前的老樣子,這使剛剛嚐到打仗滋味的巴頓感到百無聊賴。

巴頓曾向妻子坦率地承認,如果他確認在軍隊中永無出人頭地之日,那麼他會辭去軍職,陪家人度過愉快的生活。

巴頓對當時的工作很不滿意,整天,沒太多事兒可做,他感覺整個人都懈怠了。

不久,美國對德宣戰,參加了大洋彼岸的戰爭。巴頓又要踏上了新的征途,離開軍隊的一時衝動已經蕩然無存了,他熱切地盼望著軍隊的開拔。

13.上帝垂青的軍事指揮家

巴頓從軍以後破格的迅速提升,一方麵是他的卓越才幹所致,另一方麵也說明了時局的變化。

這時的軍隊已不僅僅是年輕人所幻想的戰爭的擺設了,美國兵要到歐洲大陸同德國佬打仗了。

歐洲早在1914年就已成了戰場。

英國人、法國人、俄國人、德國人等,早已各自結成了對立的兩派,分西、東、南三條戰線拚對廝殺。

美國因為與歐洲隔洋相望,獨立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夠不理睬歐陸的風雲變幻而繼續沐浴在和平的陽光裏。

但這場戰爭不僅僅是簡單的強與弱的征服與被征服、複仇與扼殺,戰爭爆發的因素牽涉麵很廣。

戰爭的結果,將決定著參戰各國未來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運,包括政治上的影響力、對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支配權、經濟上的諸種利益等。

從某種意義上講,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普法戰爭的繼續。普法戰爭中,法國大敗,法皇被俘。

屈辱的《法蘭克福和約》使法國被迫割去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重要的煤鋼產地,賠款50億法郎。

而德國卻因此次戰爭完成了國家統一,國力逐漸超過了法國。

而且為了一勞永逸地消除這個南部威脅,德國想盡了各種辦法削弱法國。

而法國當然也不願遭到再次失敗,所以不斷加強軍事建設。

歐洲的國際政治關係愈加複雜,其結果便是分別以德、法為中心,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軍備競賽日趨激烈,地區衝突不斷升級,大戰隨時都有可能發生。

美國作為新興的西方強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永遠坐山觀虎鬥,它是在等待著合適的時機,讓歐洲列強在戰爭兩敗俱傷,然後出來收拾殘局。

當時美國才剛剛獨立100多年,渾身上下充滿了活力。遼闊的國土,豐富的自然資源,充溢著自由和冒險精神的社會氛圍,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美利堅合眾國就像一個迎著朝陽邁進的青年人,很快就把它的歐洲老古板對手甩在了後麵。

早在“一戰”前10年,美國的社會生產力就已經穩穩排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了。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歐大陸,自1618年的30年戰爭開始,西歐一直是近代國際關係大舞台的中心。

這個熱鬧的政治經濟中心地區一度操縱著全球的命運,然而它的發展卻隨著20世紀的來臨變得越來越緩慢。

西歐大國忙於軍備競賽和爭奪海外殖民地,發展的勢頭嚴重受阻。

英、法已分別退居世界第三、第四位,隻有不斷強大的德國上升到了第二位。

不斷激化的矛盾終於在巴爾幹這個素有歐洲火藥桶之稱的地方達到了巔峰。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在薩拉熱窩刺死了奧國皇儲斐迪南夫婦,戰爭立即爆發了。

參戰各國的政府首腦和軍事統帥都預計這是一場速決戰,隻要通過幾次大的軍事行動就可以迫使敵方就範,迅速地結束戰爭,達到預定目標。

但殘酷的現實是,這一場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戰,把歐洲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屠宰場。

從1914年9月的馬恩河戰役,到1915年至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日德蘭海戰,以英、俄、法為一方的協約國以及以德、意、奧為另一方的同盟國,都為戰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戰略目標依舊寥若晨星。

這場大戰變成了拉鋸戰,交戰的雙方被困在塹壕和鐵絲網之間,成千上萬的生命被白白地葬送掉。

1917年俄國爆發了革命,由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危在旦夕。美國在大戰期間一直是協約國的軍火供應商,一旦俄國退出,美國將蒙受巨大的損失。

在歐洲各列強都被打得奄奄一息的時候,美國參戰的最好時機來臨了。在這個時候美國參戰,可以說決定了這次戰爭的勝負,從而也能夠順理成章分得戰後的巨大利益。

巴頓有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為自己是一個美國人而驕傲,他甚至認為美國的民主製度以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模式。

巴頓心中一直認為自己的一生是不會平淡無奇的,他想象中的完美自我,就是在遇到各種重大危機時能勇敢堅強。

巴頓的職業是軍人,因此他渴望在戰火硝煙中成為一個真正無畏的人,一個智慧的人。

巴頓也許可以倚仗自己的頭腦,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成為一個出色的律師,一個頗具影響的史學家,但是,絕對不是最好的律師或最好的史學家,甚至可能什麼也不是。

但是,巴頓絕對是一個最優秀的軍事指揮家,他的才能隻有在戰場上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上帝垂青於他,讓他在生命中的黃金時段裏,有機會參加了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