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文帝經過深思熟慮,決定不露聲色,先不對近在身邊的李敷的李奕下手,而是把目標對準了遠在西兗州的刺史李式。他心中深知,如果自己先下旨抓了李奕和李敷,在李式沒到案前,不能處決李敷和李奕,那馮太後知道了李奕被抓,必然走出前台,則獻文帝的一切圖謀就完全落敗。即使他可以秘密抓捕李奕和李敷,隻瞞住退居深宮的馮太後,也不見得真的能瞞過馮太後。
在對付乙渾的事件中,獻文帝徹底了解了馮太後之兄、昌黎王馮熙的重要性。馮熙交遊廣,為人豪爽,在文武百官與江湖豪俠中頗有人緣,何況馮熙官拜王候,又是太後之兄,手中握著負責刺探天下秘事的機構,如果李奕和李敷出事,隻被不消半天,馮熙便立即能知道了情況。
就算能僥幸瞞過馮熙,西兗州刺史李式的聰明與謹慎,獻文帝也早有耳聞。李式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萬事小心謹慎,擔憂朝中兩位哥哥說不定什麼時候惹上了禍,故而與李奕和李敷約定,每隔十日便互信來往互報平安。
如果李敷和李奕被抓,李式久不得書信,必然心生疑惑。他是封疆大吏,有權直接向皇帝與太後直接奏報。如果他懷疑李奕和李敷出事,必定能料到此是獻文帝所為,而直接派人密奏太後,令獻文帝計劃落空。
故而,獻文帝思得一計,他在朝堂之上滴水不漏,非但不對李敷露出任何異樣,還經常用金銀財帛賞賜李敷,以穩其心。李敷受寵若驚之時,一張抓捕他弟弟西兗州刺史李式的大網,已經悄悄張開。
西兗州刺史李式曾經與他兄長李敷和李奕約好,三兄弟互為犄角,不論誰出事,三兄弟齊心協力化解劫難。李式更是心思縝密,他對李敷和李奕交待,如果朝廷下詔降罪於他,那他會立即秘密派人以書信告訴京師中的兩位兄長,以讓他倆知曉,從而作好營救李式或者自保的準備。
從京師平涼城到西兗州的路上,有一條大河,欲到達刺史府衙,必須從那條河上擺渡而過。心思縝密的李式,自己掏錢,把那個原本民間經營的渡點買了下來。他派出自己親信,作為官渡之人。
那些親信都十分忠於李式,對每一個從京師方向過來的人都很警覺。李式吩咐他們,若是發現京師方向有太監或朝官之類的人,或者是大隊人馬,都必須想盡辦法阻止他們渡河,並迅速通報李式。
李式這樣做,表麵上顯得他好客隆重,對京師來的人,他堂堂一個刺史大人都會去親自迎接,實質是為自己爭取了時間。他腦子靈活,立即能從親信報上的來人的打扮和所帶的隨從人數判斷出是不是朝廷來宣旨的。不管旨意如何,他都會作最壞打算,在宣旨之人沒渡過河的時間內,他就立即修書派親信飛速送往京師李敷和李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