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興元年八月戊申,京師平城的紫宮中傳來了嬰兒的啼哭之聲。年已十四歲的獻文帝之妃李夫人生了一個皇子,馮太後心中甚喜,親自給皇孫起名為拓跋宏。
馮太後喜得長孫,自然十分愜意。她見拓跋宏長得白白胖胖,一臉富貴相,心情格外舒暢,認為這個皇孫拓跋宏必是上天所賜,有明君之相。
時隔不久,馮太後就決定停止臨朝,不聽政事,把政權正式移交給初為人父的獻文帝親政,自己則退居深宮,含飴弄孫,轉而擔當起撫養皇孫拓跋宏的責任。
馮太後先是臨朝稱製,後又把皇權交還年齡還小的獻文帝拓跋弘。這次交權,並不是宮中發生了權力爭鬥,而是和平移交。這時的北魏,在馮太後的治理下,已經重新恢複了元氣,朝廷的統治也變得十分穩固。
馮太後主動自願地把權力交還給獻文帝,這件事,是馮太後一生當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馮太後的命運至此注定有了三場災難,一次是她幼小時滅門之難;二是她的丈夫文成帝去世,馮太後投火自焚,燒傷了胳膊,導致乙渾專權;三次是主動交權於帝,從而導致一場針對她的陰謀悄-悄來臨。這次對她來說,比前兩次的打擊,甚至更重。這成為她一生中的重要轉折點,馮太後的後半生時刻銘記這個重大失誤,直至她生命終結。
她難道不知道這個皇權的重要性而甘願交權?當然不是,她久居深宮,經曆那麼多,當然知道權力的重要。
導致馮太後主動交權給獻文帝有三個原因:一是喜歡孩子,她沒生育過,當初慶幸自己沒有兒子,後來立了太子,她就沒有危險了,她想有孩子而不得,終生不育。她因此特別喜歡孩子。她一直把拓跋弘當親生子一樣看待。她被立為皇後,到太後,母愛一天天地滋長。
她享受母親的快樂,現在又有更大的喜事降臨,兒子獻文帝拓跋弘又有了兒子拓跋宏。拓跋宏出生後一年多,被立為太子。馮太後特別喜歡拓跋宏,決定親自撫養這個孫子,這是她自願交權的重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馮太後太相信了她的兒子獻文帝拓跋弘,正因為她把李貴人生的拓跋弘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撫養,一手帶大,親自教育,母子感情深厚。她完全相信,兒子人口善良,能力強,能當好皇帝。所以,她心甘情願交了權力。但馮太後一生英明,偏偏在這件事上看走了眼。她並不徹底了解兒子,最後導致她第三次大難的恰恰是獻文帝拓跋弘。
三是馮太後在穩定了江山後忽視了權力,她對皇權的絕對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缺乏防範意識。她太相信兒子了,這恰恰反映了過去的蛻變背後,她仍願意做賢妻良母,對政治不太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