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十、十傳百,前來觀看刻在石碑上的國史人越來越多。人們開始議論紛紛,他們看到了國史中記載的鮮卑族發跡時的種種不光彩之事,這件事很快便傳到了太武帝耳中。
以司徒崔浩為首的文人,得太武帝口諭,國史務必按照史實來寫。他們如果不照實書寫,那便是抗旨,這是殺頭的大罪。因此,文人們俱都老實記載。可他們哪料到,國史修好並書於石碑之後,可把太武帝拓跋燾惹得龍顏大怒。
當皇帝的人,普天之下,唯他獨尊,自然沒有什麼畏懼之事。但帝王都有著極強的虛榮心,最怕的是在他死後,有不光彩的事,留在史書上,被人指點。
聽得密報,言史官把鮮卑族一些見不得人的事都記載了下來並刻在石碑上,供天下之人任意觀看,太武帝龍顏大怒,決心“暴揚國惡”。他下令把崔浩及其屬下下統統抓起來,降旨統統處死。
當太武帝降下詔下令時,太子拓跋晃知道了,心急如焚。太子拓跋顯知道高允在劫難逃,太子善良,愛才,高允當年效力時,有師生之誼,知道高允是好人,有才學,決心想辦法保高允一命。
皇宮裏散朝後,都有文武百官輪流值更。那天正好高允在中書省值更,太子拓跋晃便派人去叫來高允。高允到東宮來了,太子什麼也不和他說,隻是讓高允住在東宮。第二天要上朝,太子讓高允與他坐同一輛車進宮。進宮後,在上殿前,太子關照他,見著皇上問話,你記得一定要按照我的口氣說。
高允大為不解,問太子拓跋晃發生了什麼事!太子道,你什麼也不要問,麵見皇上後,你順著我的意思說就行了。進了殿後,上朝,太子主動向太武帝報告,說高允長期在東宮效力,一直小心謹慎,做事嚴格細致,雖然也參加撰寫了國史,然高允是聽命於崔浩,不得不那麼做,懇請皇上赦免他。
太子心中明白,作為修國史的主要負責人,崔浩是絕對保不住的,肯定得死,現在無論如何要保下高允。所以太子采取的辦法是把所有過錯,都推在了必死的司徒崔浩身上。
太武帝心中自然明白,高允是在東宮多年,現在他主要是中書省侍郎,負責中書省的事,在修國史上,高允還沒起到關鍵的作用。太武帝拓跋晃知道太子是念師生之情,要保高允。太武帝喜歡這個兒子,也有意裝糊塗,準備放高允,就問高允道:“皆崔浩所作否?”
高允如果這時順著太子和太武帝的意思,立即點頭稱是,便可獲得赦免。可是他是書生,骨氣高傲,竟然答道:“回皇上,《太祖紀》是鄧淵所寫,關於明元帝的《先帝紀》和《今紀》是我和崔浩一塊寫的。而且崔浩事務繁多,隻是全麵負責,具體的注疏,臣多於崔浩。”
太武帝大怒,崔浩都滅五族了,高允能不殺嗎?太子趕緊向父皇報告,高允是一個小官。一看皇上震怒,嚇糊塗了,不知道怎麼說了。太武帝知道太子為高允開脫,強壓怒氣,再給高允一個台階,問高允道:“如東宮所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