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太武帝後,除了京師有太學外,逐步開始嚐試在全國各地建立學校。這一舉措極得人心,為漢人廣為稱讚。
馮太後臨朝稱製,順利開局。她更是著眼長遠,要在各個州郡建立官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才。在各個州郡建立官學,直接受到地方上官員的領導,朝廷撥給的餉銀,極容易成為貪腐官員的目標。她深知國家治理好壞,關鍵在吏治是否清明,官學的順利建設,也離開不開清明的吏治。
因此馮太後決心給大魏朝文武百官樹立做官的榜樣,她心中的最佳人選,當然非高允莫屬。當年她初為太後,禁宮養傷之時,就和獻文帝拓跋弘率百官親登高府府弟,讓百官目賭身為朝廷重臣的高允是如何清貧廉潔。為此,太後還親口稱高允為‘令公’,獻文帝更是降詔樹高允為‘百官楷模。
在乙渾被誅後,一起在暗中起到穩定朝政的高允得到了馮太後的高度稱讚,當著文武百官之麵,“引允禁中,參決大策”。
馮太後起用高允,是經過充分深思熟慮的,因為她認為,樹高允為榜樣,不會在文武百官中引起爭議。這是因為高允有三個突出的優點:
高允第一優點是正直不阿:曆代皇帝認為,當臣子的,除了才能外,最重要的品格是堅持真理。高允敢於堅持真理,敢於糾正皇帝的錯誤。
當年司徒崔浩召集編寫《國記》,要記載北魏龍興大鮮卑山的前身,有哪些政績,然後道武帝,明元帝等有哪些功績,奉太武帝拓跋燾之命,統統要俱實載入史冊。這項宏大的工程需要有許多人才的參與,太武帝除了任命崔浩總負責外,還給司徒崔浩準備了兩個副手,其一就是高允。
太武帝向司徒崔浩和他的副手、屬下交代修國史這事的重大意義,特別強調,“務從實錄”。修國史要尊重事實,這既然是皇上口諭,所有參與修史的人都極為重視。
一時之間,文人皆以參與國史修建為榮。其中有諂媚官員討好司徒崔浩說,皇上這麼重視國書,就是大魏國的曆史,要讓百姓官民都學習,因此就建議“請立石銘,刊載國書,並勒所注五經,浩讚成之。”
有時涉及到經典的文字,要做注釋,這些一塊都刻上,讓大家來閱讀。這是傳播的好方法。好大喜功的崔浩一聽之下,沒作多想,極為讚成。當時的太子拓跋晃也覺得這個主意極為不錯,便與司徒崔浩一起上奏太武帝。太武帝雖然英明睿智,卻也好大喜功,聽得太子拓跋晃和司徒崔浩之言,龍心大悅,欣然同意。
因此修國史之事一邊寫一邊定稿,同時也召集工匠刻於石碑之上。當時從京城的東門外三裏處,找了一塊地方,這些石碑總共有每邊長130步,大體上相當於100米,少說有幾百碑。由於石碑立在一條大路邊上,來往的人多,大家看這是大魏國的曆史,都甚為關心,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