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乙渾被馮太後與獻文帝冊封為太尉之職時,不過同時采取了一些牽製措施。乙渾是太尉,是三公之首,權力極大,但小皇帝與馮太後在任命乙渾為太尉時,同時任命了當年擁戴文成帝為皇帝時立下汗馬功勞的中郎將劉尼為司徒,把同樣德高望重,對皇帝忠心耿耿的和其奴任命為司空。
司徒劉尼與司空和其奴,都是小皇帝與馮太後信任的人。三公之職既立,三公之首的乙渾權力自然受到牽製,這才能使得馮太後安心命小皇帝後宮居喪,自己則靜心養傷,並由此與李奕私通。
令馮太後沒想到的是,她因為信任文成帝臨終遺詔,言乙渾為人忠勇耿直,沒有野心,可以放心重用,竟然給了乙渾可乘之機,非但矯詔肅清異已,還架空了司徒劉尼、司空和其奴、中書令高允,得以大權獨攬。
更令馮太後感到後悔和驚懼的是,乙渾竟然野心膨脹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居然敢瞞著皇帝和太後,矯詔冊封自己為丞相,位居三公與百官之上,從此權傾天下,再也無人能製約乙渾。
就算是小皇帝與馮太後,此時也無法與乙渾進行實力上的對抗。因此,馮太後決定麻痹乙渾,對乙渾示弱,讓他覺得皇帝稚嫩無用,馮太後一女流之輩,隻能後宮爭鬥,卻缺乏君臨天下的氣度,故而不把獻文帝和馮太後放在眼中。
馮太後暗下決心,把年幼的獻文帝推上前台,吸引乙渾的注意力,自己則像從前一樣不間朝政,暗中慢慢積累力量,等待時機,給予乙渾致命一擊。
這時拓跋氏建立大魏國已經曆一百多年,不少皇子與近支宗親分封在各地,手握重兵,在京城還有不少大臣忠於皇室,乙渾想篡權,也沒那麼容易,這些因素,正是乙渾所最為顧忌的。
雖然乙渾的親信賈秀已經封為殿中尚書,總管禁宮內外的宿衛禦林軍,但北魏的宿衛禦林軍,都不招漢人,全部由拓跋氏的族人組成。這些宿衛禦林軍的頭目都是拓跋氏子弟,自然忠於皇帝。雖然平時聽從賈秀指揮,但一旦乙渾真的造反,恐怕這些宿衛禦林軍會立即劍指乙渾,保衛皇帝與太後。
馮太後此三策,環環相扣,示弱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成熟。馮太後以為,隻要麻痹了乙渾,讓他對獻文帝和自己不再有畏懼之心,那麼,在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馮太後,便比在明處張狂的乙渾,便多了一分優勢。
馮太後明白,自己所定的三個策略,隻是在朝廷內和皇宮中對誅殺乙渾起作用,由於乙渾兼任車騎大將軍,總管天下軍兵,因此,她必須要防止乙渾利用手中的兵權公然造反。
這個外部的問題,明顯比宮內三策更為重要。馮太後最終經過周密考慮後,定下了內外聯絡的第四大策,為誅殺乙渾布下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天羅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