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太後既然已經識穿了乙渾的野心,決計除掉乙渾,她的心思就全部放在了這件大事上。經曆過後宮的爭鬥,馮太後的心思更縝密了。她知道眼前的局勢對自己和小皇帝不利,惹逼急了乙渾,可能真把他逼反了,那太後和皇帝可能會遭遇不測。
她決定鋒芒內斂,麵上對乙渾示弱,放任他的野心越發膨脹,暗中悄悄地做足充足的準備,務必在保證自己和皇帝安全的同時,伺機給乙渾致命一擊。
馮太後思慮再三,終於給自己擬定了對付乙渾的四條計策。文成帝剛剛去世不久,獻文帝年幼在後宮居喪,按照禮製,不能輕易見人。不過皇帝不同於尋常百姓,可以例外。
馮太後清醒地認識到,乙渾恰恰利用的就是皇帝居喪、自己養傷這段時間,培植自己勢力,矯詔誅殺異已,從而釀成了今天的局麵。
乙渾利用群臣見不到皇帝,達到隔絕內外的目的。馮太後決定,提出由獻文帝開始上朝,但大事還是由乙渾作主。這合乎曆朝曆代的做法,乙渾也不敢公然拒絕皇帝上朝。
馮太後認為,如果現在開始皇帝天天上朝,大臣當麵奏請,就把乙渾的隔絕內外之策斷絕了。乙渾再想為非作歹的難度自然增加,至少他不再敢矯詔,公然與皇帝作對。
這就是馮太後擬定的第二大計,拒絕矯詔,這樣,乙渾即使想殺大臣,也不敢假借皇帝之命,大臣對乙渾的胡作非為更是痛恨,而皇帝也能避免乙渾大開殺戒,保存朝中對付乙渾的有生力量。
馮太後思定的第三大策,便是麻痹乙渾。皇帝既已上朝,根據祖製,馮太後便不宜再公開露麵。馮太後料定乙渾必然會考慮到這一點,而不反對皇帝上朝。因為馮太後明白,如果她非要臨朝稱製,乙渾以大臣之身,是無法也不敢阻止的。如果由小皇帝上朝,而能阻止馮太後臨朝稱製,這對乙渾來說,是無奈之中的最佳選擇。
畢竟皇帝年幼,乙渾根本不把小皇帝放在眼中。馮太後則大為不同,朝中親信之人甚多,而且馮太後的機敏過人,也是乙渾最為忌憚的。所以,馮太後的三策,看似獨立,其實三策渾然天成,互相環環相扣。
為了讓乙渾失去警覺之心,馮太後暗暗決定,要嚴格督促獻文帝,上朝時不多表態,除了適當時候阻止乙渾誅殺大臣外,其他大事,皆由乙渾作主。包括馮太後自己,也作好了準備,對乙渾的請求基本上做到有求必應。
乙渾的黨羽們曾經向獻文帝和馮太後建議,由於乙渾功高蓋世,宜晉升,馮太後和獻文帝照準,把乙渾升為錄尚書事,賜予了極大的權力。後來又主動封乙渾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
丞相權大,能淩駕於三公之上,幾乎可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皇帝外,沒人有權力能製約丞相。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就是認識到這一點,從開國以來,就從沒設立丞相之職,其子孫當了皇帝後,也沿襲了這一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