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
點評:
霍克(1929—),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大利亞政壇上極其活躍的風雲人物,曾連任4屆首相。上台執政後,對內,他重整陷入困境多年的澳大利亞經濟,大刀闊斧實施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外,他力圖發揮澳大利亞這一“中等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他本人也因此成為當時南太平洋地區最為世人矚目的國家領導人。
領導工會露崢嶸
羅伯特·詹姆斯·李·霍克1929年12月9日出生在南澳大利亞州的一個邊境小鎮博德敦。霍克的祖父是銅礦工人,父親長期擔任基督教公理會牧師,母親是小學教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叔父艾伯特50年代曾任西澳州地方政府首腦,政治上對霍克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在霍克10歲時,其全家由南澳州遷往西澳州。霍克作為這一家庭的獨生子,從小受到良好教育。他在中學畢業後考人西澳大利亞大學,在校期間成績優異。1952年,霍克在西澳大利亞大學畢業,獲法學士和文學士學位。翌年,他獲羅茲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主政法律和澳大利亞仲裁製度。兩年後畢業,獲文學士學位。學成回國後,霍克進人設在堪培拉的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從事勞資關係和工資問題的學術研究。
霍克早在1946年就加人澳大利亞工黨,並與工會運動結下不解之緣。在澳大利亞大學工作期間,他又應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的邀請擔任關於解決全國工資糾紛問題的顧問。1958年,霍克離開了澳大利亞大學,在該理事會內任專職。霍克一從校園走向社會,即以他淵博的法學知識和雄辯的口才引起人們的注目。1959年,霍克代表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在勞資關係調解與仲裁委員會上據理力爭,爭取到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資的裁決。他在這一過程中的出色表現使自己在工會運動中聲名大噪,並備受當時工會理事會主席艾伯特·蒙克的賞識。在蒙克的大力提攜下,霍克在工會中的地位穩步上升。1969年9月,在悉尼召開的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代表大會k,霍克接替因年事已高宣布引退的蒙克,出任工會理事會主席。霍克擔任工會理事會主席後不久,澳大利亞全國100萬工人為抗議產業法庭對電車工會領導人奧謝判刑一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霍克作為工會領袖,代表罷工工人向政府施加各種壓力,迫使當局修改仲裁法中產業法庭有權處分工會領導人的條款。這一鬥爭成果使霍克在全國工人中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有人甚至把他詡為澳大利亞的“第二首相”。
成立於1927年的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工會組織,代表全國160個工會,有會員260fi。從1970年1月1日正式就職到1980年8月辭職,霍克在工會理事會主席的職位上整整幹了10年。在這10年中,他充分發揮了他淵博的學識與卓越的領導才能,使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的工作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即從單純代表所屬工會就工資和勞資糾紛問題與聯邦政府和資方進行談判,發展到越來越多地參與國內外重大政治和經濟問題,並繼續充當工黨的堅決支持者。為了更好地保護廣大工人的利益,霍克既能支持各個工會發動罷工,又能在達到目的後及時地結束罷工c霍克還極為關注工人們的福利待遇,在他擔任工會理事會主席期間的1971年至1979年,澳大利亞工人的工資增長了171%。此外。他不僅促使醫療保險係統國有化;同時還由工會理事會主辦一四旅遊、供銷企業,為工人提供價廉物美的服務。能言善辯的霍克交際甚廣,並非常善於同各類人物打交道。在國內,他與工會、企業界和政界的一些著名人士保持著密切關係,並巳還先後任職於澳大利亞儲備銀行、澳大利亞製造業協會、國家勞工谘詢委員會、人口及移民局和工會訓練委員會等,以便在各方利益發生衝突時,自己能更好地從中斡旋和協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霍克與新南威爾士州和維多利亞州的企業巨子有著廣泛的交往。由於他經常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托馬斯全國運輸公司、美資麥金西谘詢公司、康廷圖礦業集團及默多克報業財團的座上客,因而素有工會“貴族領袖”之稱。在國外,他積極參加各種國際勞工組織的活動,同各國工會的領導人建立了廣泛聯係。他還出任過國際勞工組織執行機構成員、澳工會理事會在國際工聯的代表。
工黨魁首登相位
霍克早年就立誌要登上國家權力的頂峰。1946年,當他才17歲時,就加人了澳大利亞工黨。1963年,34歲的霍克首次竟”選議員,結果未能成功。後來,由於霍克在從事工會領導工作期間成績顯著,在工人中享有極高的聲望,遂在1971年當選為工黨聯邦執委會委員,井出任第一副主席。從1973年到1978年,他又擔任了工黨主席。在這一期間,他積極投身於各種社會活動。他不僅迫使政府停止修建會危及世界上已為數不多的原始森林之一“塔斯馬尼亞荒野’的巨大攔河壩,還為土著人爭取到製定自己法律的權利。1980年,霍克再次參加競選議員,並為此在同年8月毅然辭去已擔任10年有餘的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主席職務。此時的霍克可謂是躊躇滿誌,充滿必勝的信心。因為,當年他初次競選時,隻是個普通律師,而此番競選,他已是一位名聲顯赫的工會領袖。這一年的10月,霍克在墨爾本順利當選為聯邦議員,並與工黨領袖海登,新南威爾士州工黨政府總理蘭恩一起,被稱為工黨“三駕馬車”。由於在選舉期間的民意測驗中,全國有38%人表示擁護霍克出任政府首相,其支持率遠高於當時的首相、自由黨領袖弗雷澤(20%)與工黨領袖海登(15%),因此他的進人議會在澳大利亞政界引起極大的反響,霍克在當選為議員後不久,又被選人工黨議會黨團執行委員會,出任工黨勞資關係、就業和青年事務發言人,同時進人由工黨領袖海登主持的工黨影子內閣。
霍克在擔任議員期間,極為注重自己的公眾形象,努力搞好同各界人士的關係。他雖然長期擔任工會領袖並領導過工人同資方進行鬥爭,但在其知心朋友中卻不乏大企業家。廣大的農牧場主對他也頗有好感。更有甚者,霍克與自由黨政府的工商大臣皮科克和外交大臣斯特裏特也交情極深。由於霍克的聲望日益提高,1983年2月,為確保工黨在大選中獲勝,經工黨議會黨團會議一致推舉、工黨內各派及澳大利亞工會理事會的支持,霍克取代海登任工黨領袖,領導工黨參加大選。霍克在竟選中一方麵主張穩定物價,增加工人福利積極解決就業問題;另一方麵又提出要使私人企業興旺發達,有利可圖。他提出,要通過談判調和勞資關係,表示他不支持工人采取暴力解決勞資衝突,並希望工會會員參加投資和購買股票。最引人注目的是,霍克在竟選中提出了“民族和解,民族複興,民族重建”的口號,許諾如果工黨上台,他將召集各州政府、企業家和工會領導人參加的全國經濟會議,成立包括經濟專家、新聞記者、大學教授在內的智囊班子,共商解決澳大利亞麵臨的經濟困難的大計。霍克的這些姿態和主張使他進一步贏得了廣大選民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