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進行總體籌劃,盡力“避重就輕”
較大數額的避稅或較長時間的避稅,需要進行總體籌劃才能實現。中小企業往往認為財務和稅務是一體化的業務,把合理避稅的任務全部交給財務部門辦理,這實際上是一種誤解,財務和稅務很多情況下是分家的,財務上的政策是一個穩定的政策,而稅收上的政策是一個變動的政策。同時,進行總體籌劃也非財務部門所能擔承的。在稅法的規定中,不同企業,不同企業結構,其繳納的稅率是不同的。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稅收傾斜政策,因此由內資企業向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等經營模式過渡,不失為一種獲取享受更多減稅、免稅或緩稅的好辦法。
有這樣一個通過總體籌劃,實現了長期合理避稅的案例。上海一家自動化設備生產企業,自主研發了一套軟件配置在設備上,產品的售價比同類產品高30%。企業遇到了產品售價高、稅賦重的問題。企業老板和財務人員反複商量,也沒想出好的辦法。增值稅是重要的稅種,一旦出事,處罰十分嚴厲,很少有企業敢在這方麵做文章。後經納稅籌劃,發現這個軟件屬於高附加值產品,售價高主要因為這個自主研發的軟件。專家建議公司進行拆分,專門成立軟件公司,然後將軟件賣給原來的企業配套在設備上。這樣在交易過程中,外購的軟件就可以抵扣17%的增值稅,軟件公司單獨交3%的稅。這樣的總體籌劃,企業不但沒違法,還減少了14%的稅賦。
第四,分攤費用,降低稅賦
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要按一定的方法攤入成本。費用分攤就是企業在保證費用必要支出的前提下,想方設法從賬目上找平衡,使費用盡可能地攤入成本,減少當期利潤,按不變稅率計算降低稅賦,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避稅。常用的費用分攤原則一般包括實際費用分攤、平均攤銷和不規則攤銷等。隻要仔細分析一下折舊計算法,就可總結出普遍的規律:無論采用哪一種分攤,隻需讓費用盡早地攤入成本,使早期攤入成本的費用增大。至於哪一種分攤方法最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最大限度地避稅目的,需要根據預期費用發生的時間及數額進行計算、分析和比較,最後確定。
有些措施可使攤入成本的費用增大。縮短設備折舊年限,促使折舊費用增加,利潤減少,就可少繳所得稅。另外,采用的折舊方法不同,計提的折舊額相差很大,最終也會影響所得稅稅額。企業提高壞賬準備的提取比率,壞賬準備金是要進管理費用的,這樣就可衝減當期利潤,少繳所得稅。適當提高職工福利費,是合理避稅的聰明之舉。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不超過計稅工資的範疇內適當提高員工工資,為員工辦理醫療保險,建立職工養老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和職工教育基金等統籌基金,進行企業財產保險和運輸保險等。這些費用可以在成本中列支,降低稅賦,把合理避稅得到的錢,轉成為員工辦福利的費用,一舉兩得,有利於調動員工積極性。
§§第十三章 中小企業的公共關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