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10)(3 / 3)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大舉進犯南宋,包圍鄂州(今湖北武昌),大有順長江東下、消滅南宋之勢。南宋朝廷大為慌恐,宦官董宋臣向宋理宗建議從臨安遷都到四明(今浙江寧波),以避蒙古軍鋒芒。謝道清堅決反對遷都,對宋理宗說:“如果遷都,軍心、民心必然動搖,後果不堪設想。”宋理宗這才沒有遷都。這是史書上記載的謝道清首次參與朝政。

景定五年(1264年),在位四十年的宋理宗病死,因無子嗣,由其弟榮王趙與芮之子趙禥即位,是為宋度宗,尊謝道清為皇太後,立妃子全氏為皇後。

宋理宗百年之後,並沒有就此安寧。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在元世祖忽必烈的支持下,西藏僧人楊璉真伽大肆盜掘紹興南宋帝陵,其中以宋理宗陵寢所藏寶物最多。墓塋一被打開,便有寶氣凝聚而成的白氣衝天而出,而宋理宗安臥如睡,珠光寶氣,縈繞其身。棺底墊著織棉,包著金絲網罩。楊璉真伽將棺中寶物搶劫一空後,又將宋理宗的屍體倒掛在樹上,取得宋理宗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防止屍體腐爛的水銀慢慢地從宋理宗口中流出,一直滴了三天三夜。因為西藏僧人認為得到帝王的骷髏可以祛邪、致巨富,楊璉真加又將宋理宗的頭顱砍下,截為飲器。此後,宋理宗的頭顱一直在西藏僧人手中輾轉流傳。一直到明朝立國後,明太祖朱元璋聽說此事,深為歎息,派人尋找到宋理宗的頭顱,這才歸葬紹興永穆陵舊址。當時楊璉真伽還洗劫了其他帝陵,掠奪珍寶後,南宋皇帝的屍骨都被拋棄在草莽間。有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名唐玨,年三十二歲,聽說此事後悲痛大哭,然後變賣家產,出重金招鄉裏少年,一起冒著生命危險,將宋帝遺骸收葬於蘭亭山,並且在埋葬地點種了一棵冬青樹作為標誌。之後,楊璉真伽下令裹取宋帝骨骸。其部下隻好雜以牛馬枯骨上交,敷衍了事。楊璉真伽隨即在臨安故宮中“築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表示鎮壓江南之意。《南宋雜事詩》有詩雲:“故宮思見舊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領訪魚影香骨案,更從何處哭哭靈。”指的便是此事。

據說宋度宗生母黃定喜因地位低下,感到前途無望,懷孕時曾服藥墮胎,結果沒有成功,生下的孩子就是趙禥。但因為出娘胎前受到藥物影響,趙禥智力低下,七歲才會說話。所以,當宋理宗決定立趙禥為太子時,不少大臣都堅決反對。但趙禥是與宋理宗血緣關係最近的侄子,宋理宗堅持己見,還因此罷免了宰相吳潛,最終立趙禥為太子。

但趙禥的太子並不是一直當得安穩,這其中還有極為詭異的“魏紫姚黃”的說法。根據宋人周密《癸辛雜識》記載,宋理宗有個外甥叫魏關孫,是宋理宗姐姐的孩子,很得宋理宗母親全氏的喜愛。全氏為外孫魏關孫向宋理宗求官,宋理宗便決定召魏關孫入宮。按照慣例,隻有姓趙的宗室子弟進入宋宮大內才不用佩帶腰牌。宋理宗為了省事,便讓魏關孫假冒趙孟關之名入宮。但這件事卻意外被太子趙禥得知,他由此大為恐慌,以為宋理宗賜魏關孫宗子名字,是為了取代自己。之後,朝野之間開始流傳“魏太子”的謠言,指宋理宗有意立外甥魏關孫為太子。盡管宋理宗出麵辟謠,表示並無此事,但民間開始“有魏紫姚黃之傳”。“魏紫姚黃”是宋朝洛陽兩種名貴的牡丹品種:魏紫指千葉肉紅牡丹,出自宋初宰相魏仁溥家;姚黃指千葉黃花牡丹,出於尋常百姓姚氏家。魏紫代表魏關孫,因其姓魏,母親為宋理宗姐姐,貴為郡主,暗喻出身尊貴;姚黃則代表趙禥,因其母姓黃,不過是一名侍女,地位低下,暗喻出自尋常百姓家。不久後,魏關孫莫名其妙地淹死在趙禥生父趙與芮家的瑤圃池中,趙禥太子地位的威脅自然解除。

宋理宗來自民間,根基單薄,為了保持住自己這一脈的皇位,在為趙禥選擇皇後上也是煞費苦心。他也明白趙禥資質太差,難成大器,便一直想給趙禥選一個聰明伶俐的妃子,千挑萬選,終於選中宋理宗母親全氏的侄孫女全玖。全玖父親早喪,初入宮時,宋理宗還安慰她說:“令尊寶祐間盡忠而死,每每念及,深感哀痛。”換作常人,定會悲而哭泣,然後說一些感恩的話,不料全玖回答說:“妾父誠然值得追念,可淮、湖地區的百姓更值得掛念。”宋理宗由此對全玖刮目相看,於是冊其為太子妃。

趙禥登極為宋度宗後,比宋理宗更加沉溺於酒色。凡是皇帝臨幸過的嬪妃,按照慣例要於次日早晨去謝恩,由主管官員記錄在案。宋度宗即位之初,一次前來謝恩的嬪妃竟然多達三十餘人,由此可見這個皇帝荒淫到了何等地步。宋度宗自己一心玩樂,忙於醉生夢死,將朝政全部交給賈似道,稱其為師臣,從來不呼名字。朝臣都得稱賈似道為周公。又加號賈似道為平章軍國重事、太師、魏國公。

賈似道大權在握,還生怕自己的地位不牢靠,為此而費盡心機。他監築宋理宗陵墓完工後,故意辭官回鄉,又密令襄樊守將呂文德謊報軍情。宋度宗、謝太後驚駭之下,不辨真偽,立即下詔將賈似道請回,當成救命菩薩一樣供了起來。賈似道還不滿足,多次以辭官要挾宋度宗,宋度宗為了挽留這位權相,竟然涕泣拜留。賈似道欲擒故縱的無恥行經激怒了同知樞密院事江萬裏,他勸宋度宗說:“自古無此君臣禮,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言去。”江萬裏因此得罪了賈似道而被罷官。

當時賈似道在西湖葛嶺有不少豪華堂室,他自己也整天忙著縱酒行樂,根本不顧朝政。有人題詩嘲諷賈似道道:“山上樓台湖上船,平章醉後懶朝天。羽書莫報樊城急,新得娥眉正少年。”朝中官員隻好將文書都抱到葛嶺賈似道家中,交館客廖瑩中、堂吏翁應龍處理。時人因此諷刺說:“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由於南宋王朝的腐朽,滅亡的日子也更加臨近。襄陽受到元軍圍攻了二年,形勢危急,賈似道卻隱匿不報,也不派兵增援。

襄陽失陷後,朝中震動。給事中陳宜中上書,請斬怯弱逃跑的範文虎,但賈似道隻降了範文虎的官職。監察禦史陳文龍、太府寺丞陳仲微、京湖製置使汪立信等上書,請求追究襄陽失守的責任。汪立信更是提出了對策,說:“今天下之勢,十去八九,而乃酣歌深宮,嘯傲湖山,玩忽歲月,緩急倒施。為今之計,隻有二策:將內郡的兵調出充實江上,可有兵七十餘萬人。沿江百裏設屯,平時往來守禦,有事東西並起,戰守並用,互相應援,這是上策。和敵人講和以緩兵,二三年後邊防稍固,可戰可守,這是中策。二策如果不能行,就隻有等待亡國。”賈似道大為惱怒,將汪立信的信甩在地上,大罵說:“瞎賊(汪立信病一目)怎敢這麼胡說!”將上書的大臣全部貶逐出朝。

賈似道還在沒有銅錢儲備的情況下,大量發行新紙幣,導致物價高漲,民不聊生,經濟狀況遭到嚴重破壞。民間“流離殍死,氣象蕭然”,就連軍士的俸祿都不夠買口糧。士兵們每天吃不飽飯,穿著破衣服,天冷也沒有被褥和炭火。“饑寒窘用,難責死鬥”,連肚子都吃不飽的宋軍士兵,在元軍大軍壓境時,難以死戰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