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龍虎散,風雲滅——宋與元(5)(2 / 3)

轉眼已經是深秋季節。宋蒙聯軍在蔡州城外大肆砍伐樹木,用來製造攻城的雲梯等武器,砍伐呼喝聲傳數裏,蔡州城內人心浮動,驚懼異常。金哀宗感到窮途末路,絕望至極。金臣完顏阿虎帶獻計,建議重新結好南宋,向南宋乞糧求和,即使不能延緩腹背受敵,也可以離間宋蒙之間的關係。於是,金哀宗給南宋朝廷寫信,在信中明確提到宋與金其實是唇亡齒寒,希望宋能與金聯合。南宋朝廷見金滅國在即,拒絕了金的乞和求糧。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斷糧,金兵已經是山窮水盡,金哀宗便正式禪位於完顏承麟。完顏承麟是完顏宗室的後代,相貌出眾,身材魁偉,有將略,善騎射,在戰亂顛沛流離的金國末世顯露頭角,深為金哀宗賞識。此時,宋軍挖開潭水入汝水,再以薪填潭中,攻破蔡州西城。金哀宗禪讓禮畢時,宋軍已經占領了南城。金哀宗舉火自焚,一百多名金軍將士投汝水而死。新即位的末代皇帝完顏承麟在位不到半天,便在亂軍中被殺,成為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金國當年殘酷奴役蒙古,甚至無緣無故地大肆屠殺蒙古族族人,以達到“減丁”的目的,因此蒙古尤其痛恨金國,完顏皇家宗室被蒙古軍全部殺死,一個不留。金國就此滅亡,共立國一百二十年。

宋將孟珙將部分燒焦的金哀宗骨骼帶回臨安,宋理宗命以此來祭皇家祖廟,表示百年前的“靖康恥”終於得雪。實際上,他沒有想到,金國滅亡,南宋也進入到滅亡的階段。

金國參知政事(副宰相)張天綱也被俘虜到臨安。臨安知府薛瓊意存嘲諷,故意問張天綱道:“你有什麼臉麵到此?”張天綱回答說:“國家興亡,何代無有?我金國之亡,比你們二帝(指宋徽宗、宋欽宗)怎麼樣?”薛瓊惱羞成怒,卻無話可說。次日,薛瓊將張天綱的話上奏宋理宗,本意是促使宋理宗將張天綱處死。不料宋理宗卻極感好奇,特意召見張天綱,問道:“張天綱真不畏死嗎?”張天綱回答說:“死有什麼可怕的,大丈夫隻是擔心死得不合乎節義。”於是力求一死。宋理宗卻很欣賞他的骨氣,沒有殺他,隻將他關押起來。張天綱後來經曆不見記載,大概最終死於獄中。

宋蒙聯合滅金後,蒙古不踐前約,沒有歸還河南地區,南宋僅取得了河南陳(今河南淮陽)、蔡東南地。負責淮東防線的宋將趙範、趙葵主張趁蒙古大軍退歸河北後、中原局勢未定之機“西守潼關、北依黃河”,收複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

從戰略上來看,趙範兄弟“據關守河”的建議並沒有錯。蒙古野心勃勃,金國滅亡後,蒙古已經成為南宋從所未有的強敵,宋蒙一戰隻是早晚之事。而之前金國與蒙古長期對峙,“據(潼)關守(黃)河”是其根本。若是南宋能夠收回河南之地,確實能夠取得更多與日益強大的蒙古周旋的資本。不過,當這一策略拿到朝堂上來討論的時候,卻因為黨爭而完全變了味道。

當時,南宋群臣以參知政事(副宰相)喬行簡、京湖製置使史嵩之(史彌遠之侄)、樞密院副都承吳淵和淮西總領吳潛為首,群起反對“據關守河”的提議,隻有新上任的宰相鄭清之竭力讚成。於是,對蒙古的和戰定策成為宋理宗親政後朝中不同黨派角逐的焦點。

鄭清之,初名燮,字德源、文叔,號晚安,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定十年(1210年)進士。曾參與丞相史彌遠廢太子趙竑事件,有擁立宋理宗之功,並長期擔任宋理宗的老師,君臣關係親密。鄭清之與趙範、趙葵兄弟也有師生之誼,他新拜相後,急欲有所作為,當然極力讚同趙範、趙葵兄弟的建議。但朝中群臣認為中原地區久經戰亂,已經是殘破不堪的局麵,無力負擔宋軍北征的糧草;而且南宋軍隊缺少騎兵,機動靈活性不夠,無法守禦漫長的黃河防線;且宋軍出戰,勢必惹怒蒙古,造成蒙古向南宋開戰的借口。尤其是喬行簡忙著與鄭清之爭權,更是強烈反對北伐,極力強調國困民窮、軍力衰弱、河南殘破的現狀。不過宋理宗剛剛親政不久,也跟他的老師鄭清之一樣,希圖有所作為,改變昔日平庸天子的形象,於是親自決策,要傾盡南宋兵力,收複喪失一百多年的河南失地,尤其是要奪回位於河南鞏縣的北宋皇帝祖陵之地。

南宋聯蒙滅金四個月後,宋理宗下詔支持趙範、趙葵兄弟“踞關守河”的建議。雖然此次北伐取得了帝國皇帝宋理宗和宰相鄭清之的支持,而實際執掌國防大權的喬行簡、史嵩之等人都反對出征,在財政、後勤等方麵並未給予前方將帥以全麵配合。戰爭一觸即發,而南宋朝臣們卻照舊沉溺在黨派之爭中,宋軍戰敗的命運可以說從一開始就注定了。

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初二,廬州(今安徽合肥)知府全子才率一萬淮西兵為先鋒,奉命從廬州出發,北渡淮河。七月初二,全子才大軍抵達開封城東。開封城內的官員大都為原金國大臣,投降蒙古後重新接受了蒙古的任命。這些人大多並非真心歸降,不過為情勢所迫,見到宋軍兵臨城下,立即決定倒戈相向。官員李伯淵等人伺機暗殺了蒙古所立的開封留守崔立等人,打開城門,迎接宋軍入城。

戰局開端都很順利,然而,問題很快出現了,而且是禍起蕭牆——主和派的京湖製置使史嵩之拒絕為前方軍隊征運糧餉。宋理宗多次催促史嵩之發糧,甚至以兵部尚書的位置相誘,可史嵩之就是置之不理。宋理宗無奈之下,隻得下令從兩淮轉運糧食。可是千裏迢迢,遠水難以解近渴,全子才部一路收複的城池早被蒙古人擄掠一空,都是空城,根本無法從當地百姓那裏募集到宋軍所需的糧餉,很快就陷入了糧草不濟的局麵,無法繼續向洛陽、潼關進軍,不得不就地停留在開封。

半個月後,淮東製置使趙葵率兵五萬自滁州(今安徽滁縣)取泅州(今江蘇盱眙北),抵達開封與全子才會合。一見麵,趙葵就質問全子才為何遲疑不進,全子才回答說:“糧餉未集,無法進兵。”趙葵這才知道形勢危急。

而另一路大軍趙範部原來部署於黃州、光州一帶,按計劃應該進兵陳、蔡,但他卻突然莫名其妙地一改初衷,臨時反對出師,沒有從東線出兵牽製蒙古軍。四川製帥趙彥呐也聽從史嵩之的建議,公然拒絕宰相鄭清之出師策應入洛之師的命令,導致西線蒙古軍毫無顧忌。在這樣的狀況下,趙葵、全子才既無糧草,又無後援,實際上已經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而蒙古軍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大舉南下,並挖開黃河南部的寸金堤(今河南開封縣以北),水淹河南,以阻止宋軍西進及來自兩淮的糧餉供運。

趙葵焦急之下,為求速戰速決,不顧軍糧匱乏,督促部隊西進。他派宋將範用吉、樊辛、張迪為一路,以徐敏子為監軍,領兵一萬三千人,帶上僅夠吃五天的口糧,從西麵快速向洛陽推進。洛陽民眾打開城門,迎接宋軍進城。宋軍進城後才發現整個洛陽城隻剩下人口三百餘戶,幾乎是一座空城。

第二天,負責接應徐敏子軍的宋將楊誼率軍一萬五千人到達洛陽,在東南龍門遭到了蒙古驍將劉亨安的伏擊。這是宋軍北伐以來首次與蒙古軍隊正麵交鋒,也是第一次領略到蒙古鐵騎的厲害。南宋大臣彭大雅、徐霆曾先後出使蒙古,曾在《黑韃事略》一書中記載了蒙古騎兵的行軍陣勢和作戰方法:“其陣利野戰,不見利不進。動靜之間知敵強弱,百騎環繞,可裹萬眾;千騎分張,可盈百裏。摧堅陷陣,全借前鋒……故其馳突也,或遠或近,或多或少,或聚或散,或出或沒,來如天墜,去如電逝。”(《黑韃事略》)而宋軍隻有步兵,根本無法抵抗縱橫馳騁的蒙古騎兵,楊誼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就連已經進入洛陽的徐敏子等軍也聞之而喪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