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靖康恥,猶未雪——宋與金(16)(2 / 3)

完顏亮每次派使節出使宋朝時,都要暗中安排派畫工混在使者當中,以觀摩宋朝京師臨安山水,回來後便讓畫工描募畫作屏風。他還派人在吳山絕頂上畫了自己的像,並在上麵題詩,其中有“萬裏車書已混同,江南豈有別江封?屯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句,表明他要滅亡南宋的勃勃雄心。

當時漢人施宜生在金國任翰林學士,曾作為金國使者出使宋朝。宋臣張燾在都亭迎接他時,忍不住以首丘諷之。施宜生突然良心發現,告訴張燾說:“今日北風甚勁。”意思是北方金主有南侵意圖。見張燾還不明白,又取筆扣之曰:“筆來,筆來。”(施宜生為中州人,中州“筆”與“北”同音)自宋高宗殺嶽飛與金人簽訂“紹興和議”以來,宋金之間一直沒有大戰發生,張燾將此重大消息上報後,根本沒有引起南宋朝廷重視。而施宜生則因為被人揭發,回到金國後即被殘酷地烹死。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完顏亮派簽樞密院事高景山出使宋朝。高景山到達宋朝後,不但倨傲無禮,目空一切,還明目張膽地派人測量宋水閘的寬狹,顯然是想為日後派水師從河道攻擊臨安做準備。見到宋高宗後,高景山更是當麵厲聲數落,索取從金叛逃的大臣和淮漢之地,又宣布說宋欽宗趙桓已死,將由他來處理宋金之事,氣勢極為囂張。宋欽宗其實已經死了五年,但一直隱瞞不報,宋朝得知消息後,上下十分震驚,這才意識到金國敵意已現,開始商議宋欽宗葬祭之禮及調兵守江淮之策。

就在同年九月,經過多年精心準備的完顏亮禦駕親征,發兵四十萬,號稱六十萬,分四路南侵。金國內部大多反對這次南侵,但完顏亮不聽,太後徒單氏、太醫祁宰也因勸諫被殺。完顏亮的一意孤行,激起金國上下的普遍不滿,人心浮動,由此導致了不久後政變的發生。

宋金戰爭全麵爆發後,宋朝起用已病的老將劉錡擔負起江淮前線的全麵抗金重任。宋朝負責淮西防務的主帥王權剛剛到達廬州(今安徽合肥),聽說金軍長驅直入,自渦口(今安徽懷遠)架浮橋渡淮南來,立即不戰而逃,連夜率兵逃往昭關(今安徽含山北小峴山)。金軍派騎兵追至尉子橋(今安徽含山西北),宋將姚興率所部三千人盡力抗禦,而王權竟然在仙山上置酒作樂,不派兵援救。姚興率部殺金兵數百人後,陷入金軍重重包圍中,姚興父子力戰而死。王權也因貪生怕死被罷職。

王權敗退的消息傳來,南宋首都臨安一片慌亂,除了宰相陳康伯和權禮部侍郎黃中之外,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出京城,以便隨時逃跑。宋高宗早就嚇得屁滾尿流,也打算跟以往一樣,解散百官,入海避敵,幸得宰相陳康伯堅決反對,宋高宗這才下定決心抗戰,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為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為參謀軍事;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洪邁、秘書省校書郎馮方,並為參議軍事。

洪邁,字景廬,別號野處。饒州鄱陽(今波陽縣)人。洪皓第三子。洪皓出使金國被金人扣留時,洪邁年僅七歲。他自小天資聰穎,“博極載籍,雖稗官虞初,釋老傍行,靡不涉獵”。紹興十五年(1145年),洪邁進士及第,授兩浙轉運司幹辦公事。因受秦檜排擠,出為福州教授。其時洪皓已自金返國,正出知饒州。洪邁便不赴任而至饒州侍奉父母,至紹興十九年(1149年)才赴任。二十八年(1159年)歸葬父後,召為起居舍人、秘書省校書郎,兼國史館編修官、吏部員外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朝廷派洪邁為賀登極使,出使金國,想借祝賀金世宗登極的幌子,商議宋金稱兄弟之國,並要回河南的皇室陵寢地。到達金國後,金人令洪邁行陪臣禮,洪邁堅決不同意。金人便將洪邁關在使館中,連續三天不供應水和食品,還威脅要殺死洪邁,洪邁毫不畏懼。最後,雙方相互妥協。對於南宋朝廷提出的條件,金世宗均沒有同意。本來金大都督懷中提議將洪邁扣留,因左丞相張浩認為不可,於是遣還。洪邁返宋後,因“奉使辱命”而被罷官。洪邁學識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極為繁富,其中最著名的為《容齋隨筆》。《容齋隨筆》是一部關於曆史、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麵的筆記,以考證、議論、記事為中心內容,既有宋代的典章製度,更有三代以來的一些曆史事實、政治風雲和文壇趣話,以資料豐富、格調高雅、議論精彩、考證確切等特點,卓然超越眾多的同類著作之上,曆來為人們所推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