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在金兀術的提議下,金人終於撕毀剛剛簽訂才一年多的和議,再次南侵。五月底,金兀術攻破東京,宋新任東京副留守劉錡率八字軍赴順昌(今安徽阜陽)。劉錡剛到達,立即趕修防禦工事,先挫敗金葛王完顏褒及龍虎大王軍。金兀術率主力來到後,大罵部下諸將無能,諸將辯解道:“今天的南軍用兵,不比往昔。”剛好此時劉錡派人到金營下戰書,金兀術大怒,說:“你們這座城,我用鞋尖就可踢倒它!”第二天,兩軍陣前交戰。金軍遠道而來,十分疲憊,加上天氣炎熱,人馬又饑又渴。而宋軍以逸待勞,氣勢上已經占了優勢。兩軍相持到中午,劉錡乘機出擊,大敗金軍。劉錡早已經派人在穎河上流和城外草叢撒下了毒藥,金軍人馬食用水草後中毒,無力再戰。不久,天降大雨,金兀術被迫退兵,劉錡揮軍追擊,金軍大敗,狼狽逃竄。這就是著名的順昌之戰,又稱順昌大捷。
順昌大捷的同時,韓世忠派王勝收複汝州,張浚派王德收複宿州、亳州。吳□(其時吳玠已死)抗擊了完顏杲的進攻,保衛了川陝。而嶽飛軍,則深入河南地區,並與梁興領導的太行山義士和兩河豪傑趙雲、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領導的忠義民兵取得聯係,夾擊金軍,收複了潁昌(今河南許昌)、鄭州、洛陽。他以主駐在潁昌,自率輕騎駐守郾城。這是嶽飛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北伐的軍事行動。
七月,金兀術率領韓常、龍虎大王、蓋天大王等部精兵一萬五千餘騎到達郾城,與嶽飛軍決戰。嶽飛親自上陣督戰。都訓練霍堅急忙上前阻止,說:“相公為國重臣,安危所係,奈何輕敵!”嶽飛說:“非爾所知!”隨即躍馬挽弓,箭射金軍。嶽家軍為此士氣大振,嶽飛部將楊再興更是勇猛異常,聲稱要活捉金兀術,單騎衝入金軍隊伍中,一人殺死數十金軍將士。金兀術見情況不妙,以“鐵浮圖”(鐵塔兵,指重裝騎兵)列在正麵,“拐子馬”布列兩側。“拐子馬”是三匹馬相連,騎兵和馬均穿有重鎧甲,不怕箭和小型兵器。嶽飛則早有準備,命步兵上陣,各執長柄麻劄刀,上砍敵人關節活動處,下斬馬足。到天黑時,金軍全麵潰敗。嶽家軍以寡敵眾,取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就是著名的郾城之戰,又稱郾城大捷。
金兀術在郾城戰敗後,又在七月中率兵十二萬進逼臨潁。嶽飛督軍迎戰,楊再興先與金軍在小商河遭遇,力戰犧牲。張憲(嶽飛女婿)率大軍趕到,擊退金軍。金兀術又攻潁昌,嶽飛早有防範,派王貴、嶽雲與金軍大戰,金兀術大敗而逃。金軍由此道:“撼山易,撼嶽家軍難!”金兀術退回開封後,哀歎道:“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失敗過。”見嶽家軍勢不可當,準備放棄開封北撤。
此時,嶽飛自郾城進軍朱仙鎮,距開封隻有四十五裏。嶽飛決心乘勝渡河收複河北,激勵部將說:“直搗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這裏的黃龍之前曾經提過,其實就是燕雲十六州中的燕京。
而就在嶽飛大獲全勝、宋朝原首都開封收複在即的關鍵時刻,宋高宗竟然不顧大局,命秦檜連下十二道金牌,催促嶽飛立即班師。此時,其他各路軍隊也已接到撤軍的命令,張俊、韓世忠、劉錡等部陸續班師。而數萬嶽家軍由於收複失地很多,戰線過長,兵力分散。對嶽飛而言,後無支援,沒有盟軍,已成孤軍之勢,將麵臨單獨抗擊全部金軍的險惡形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可能繼續北上深入了。
金牌並非黃金所製,而是一種木製的檄牌。根據《宋史》記載,檄牌分金字牌、青字牌、紅字牌,三種檄牌最大的分別就是郵遞的速度(宋製,每十裏或二十裏設郵鋪,有鋪卒遞送公文,大路設馬遞鋪)不同:“金字牌可日行四百裏,郵置之最速遞也,凡赦書及軍機要切則用之,由內省發遣焉”。而《辭源》則說,“金字牌,宋製,分三等,即步遞、馬遞、急腳遞。又有金字牌急腳遞,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閃電,望之者無不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