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靖康恥,猶未雪——宋與金(13)(2 / 3)

王倫,字正道,大名莘縣(今山東)人,北宋王旦族弟王勖的玄孫。王倫自幼家貧,好行俠仗義,不拘小節。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都城內一片慌亂,王倫卻臨危不亂,趁機麵見宋欽宗,自薦維持城內秩序,由此登上曆史的舞台。北宋滅亡後,宋高宗派王倫以朝奉郎假刑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結果被金人扣留。後來,金國大將完顏宗翰派烏陵思謀見王倫,王倫從宋、金兩國先主訂立的萬世不變的聯合攻遼盟約談起,希望金主從長遠考慮,把徽、欽二帝和後妃放回,歸還宋朝疆土,使南北百姓都不受戰爭之苦。完顏宗翰無言以對。紹興二年(1132年),王倫被完顏宗翰放回南宋,受到高宗嘉獎,並被任為右文殿修撰,主管萬壽觀,成為紹興和議的關鍵人物。紹興七年(1137年),金與偽齊關係緊張,宋高宗意欲向金求和,以索河南之地,遂派王倫再次使金。金決定與宋和議。十二月冬,王倫使金還,帶回了金許還徽宗梓宮、皇太後和歸還河南諸州的消息,受到高宗特別賞識,被任命為徽猷閣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充大金國奉迎梓宮使使金。紹興八年(1138年),王倫第三次出使金國,不久即與金國使臣同回臨安。次年,賜其同進士出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接著,赴東京,與金國右副元帥兀術交割了地界。五月,王倫又出使金國議事。這次出使名義上是迎請趙佶的棺木,實際卻是再去向金鄭重表白宋無條件地接受屈辱條件。紹興九年(1139年),金國發生政變,往日議和之人都被殺,宋使王倫也被拘捕。被關押六年後,金人企圖逼王倫投降,王倫不從。金主要勒死王倫,王倫麵南而拜,痛哭道:“我有辱朝廷使命,又不能屈身事敵,隻有一死以表寸心!”說畢,被勒死。南宋追封他為通議大夫,諡號“湣節”。宋金兩國之間無論是戰還是和,使者都成為聯係的必要紐帶。在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民族危機空前深重的大背景下,這些背負著特殊使命的使者,難免會遇到強有力的挑戰,從而也有了各自獨特的經曆。宋高宗在位期間,宋使出使金國近三十人,生還者僅赴金通問使徽猷閣待製洪皓、直龍圖閣張邵、修武郎朱弁三人,餘者都被扣押,如崔縱、郭元邁、張宇發、林衝之等人,最後都死在金國,埋骨他鄉。所以,出使金國其實是一項相當危險的使命,需要異於常人的勇氣和智慧。

秦檜對這些人極為忌恨,結果,胡銓被貶為監廣州都鹽倉,宜興進士吳師古因刻版胡銓奏疏被流放袁州(今江西宜春),並死在此地。朝廷內外群情激憤,抗議運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聲勢和規模。

就在和議談判進行時,金人提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附加條件: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罷免宰相秦檜。這個條件加重了南宋軍民對秦檜真實身份和立場的懷疑,臨安市民甚至在街上貼出醒目的榜文:“秦相公(指秦檜)是細作(奸細)!”當然,宋高宗也感受到了來自秦檜的威脅,但由於懼怕金人,也無可奈何地答應了。一直到秦檜死後,宋高宗才鬆了一口氣,曾私下對近臣說:“從此我不用靴子裏藏匕首了。”據說後來宋高宗立趙眘(後來的宋孝宗)為太子,就是因為趙眘在宋高宗與秦檜的爭權中出了不少力。

紹興八年(1138年)十二月,宋高宗以為宋徽宗守孝為借口,由秦檜等宰執大臣代他向金使行跪拜禮,接受了金國的國書。宋向金稱臣,每年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國將陝西與河南之地“賜”給宋朝,並歸還已死在五國城的宋徽宗和皇後的棺木。

宋高宗以為和議之事已成,從此就可以安享太平,便大赦天下,給文武大臣加官晉爵,歡天喜地大肆慶賀。嶽飛也接到了加官進爵的詔書,他當即上書提醒宋高宗不可相信金人,認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可訓兵飭士,謹備不虞。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不幸的是,嶽飛的話在不久後果然應驗。

和議談成後,金國撻懶(完顏昌)、完顏宗磐將河南、陝西地歸還南宋,以換取宋朝廷向金稱臣納幣,並將汴京、行台移治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東),又移治祁州(今河北安國)。這一係列行動引起了金國內部的分裂。

紹興九年(1139年),完顏希尹複任左丞相,與完顏宗斡、金兀術(完顏宗弼)等彈劾完顏宗磐私通宋朝。剛好這時候發生了郎君吳矢謀反被處死一事,事涉完顏宗磐。金熙宗命完顏宗斡、完顏希尹等逮捕完顏宗磐和完顏宗雋等,並處死。隨後,金兀術馳至燕京,囚禁了宗磐弟宗孟等。又以金熙宗之命,徙撻懶為燕京行台尚書左丞相,杜充為丞相。撻懶大怒,於是謀叛,但被擒殺。政變平定後,完顏宗斡升任太師,金兀術為都元帥,掌握了軍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