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兀術率軍逃到江北後,一直駐紮在兩淮一帶。宋高宗生怕金兀術一旦緩過勁來,便要重新渡江追擊,於是命知樞密院事兼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在陝西對金軍發動攻勢,予以牽製。張浚立即積極進行軍事部署,召集各路宋軍分道進兵關中,聲言要收複失地。
此時,金太宗增派皇子、右副元帥完顏宗輔(訛裏朵)到陝西,統一指揮陝西軍事。金將婁室率領的西路軍已攻陷陝州,宋將李彥仙在城破突圍後憤恨投河而死。完顏宗輔入陝後,準備會合婁室及北上的金兀術軍,深入陝川,然後從長江東下,侵略東南。
宋川陝宣撫處置使張浚調集熙河路劉錫、秦鳳路孫渥、涇原路劉錡、環慶路趙哲四經略使及宣撫處置司統製吳玠共五路兵號四十萬、馬七萬匹向東挺進,迅速進至富平(今陝西富平北),張浚親自到豳州(今陝西彬縣)督戰。金軍主力到富平,雙方展開大戰。劉錡身率士卒衝鋒陷陣,殺獲頗多,金兀術陷入重圍,大將韓常被射中眼睛,經殊死搏鬥才突出重圍,雙方打得難解難分。接著,金右翼婁室部以鐵騎猛攻宋趙哲軍,趙哲畏死,棄軍逃遁,其軍遂潰,各路宋軍也隨即崩潰。這就是著名的富平大戰。戰後,張浚殺趙哲以正軍紀。
富平之戰是金軍南侵以來遭遇的第一次宋軍大規模的抵抗,也是開戰以來宋軍首次以大兵團主動出擊金兵。雖然最終失敗,但確實如同宋高宗所期望的那樣,有效地牽製了金軍,但關陝之地也因而淪陷,終南宋之世沒有再能恢複。
富平之戰後,張浚退保興州(今陝西略陽),再退至閬州(今四川倉溪東南),命諸將分布隘險、堅壁固守,命吳玠、吳□兄弟退保大散關以東的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南)。當時關、隴六路大都陷於金人之手,而和尚原為金兵入川的必經之地。金將沒立、烏魯折合分兩路進軍,出兵會攻和尚原,吳玠與其弟吳□率軍還擊,四戰皆勝。金兀術親率十餘萬大軍從寶雞渡渭水進攻和尚原,吳氏兄弟用強弓勁弩分番輪射,發箭如雨,連續不斷,金兵稍退。之後,宋軍出兵邀擊,血戰三日,大破金兵,俘虜金兵以萬計。金兀術本人也身中兩箭,不得不剃掉須髯,化妝逃走。這就是著名的和尚原之戰。和尚原之戰是自宋與金交戰以來前所未有的大勝利。
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宋高宗在海上獲悉金兵北撤,才從溫州經明州回到越州,南宋朝廷由此獲得了喘息之機。五月下旬,嶽飛親自押解收複建康時所俘虜的金軍將領到越州覲見宋高宗。這當然不是他第一次見到皇帝,但卻是皇帝第一次見到他。當時嶽飛的上司張俊正打算派嶽飛鎮守江南東路的饒州(今江西波陽),嶽飛認為不妥,上奏說:“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護腹心。”宋高宗支持了嶽飛的建議。可見皇帝對嶽飛的第一印象,還是相當好的。
這次覲見後,嶽飛心情也很激動。回到宜興後,他在房東張大年的屏風上題詞說:“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如入無人之境;將帥無能,不及長城之壯。餘發憤河朔,起自相台,總發從軍,小大曆二百餘戰。雖未及遠涉夷荒,討曲巢穴,亦且快國讎之萬一。今又提一壘孤軍,振起宜(興),建康之城,一舉而複,賊擁入江,倉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馬不回耳!今且休兵養卒,蓄銳待敵。如或胡廷見念,賜予器甲,使之完備,頒降功賞,使人蒙恩;即當深入虜庭,縛賊主碟血馬前,盡屠夷種,迎二聖複還京師,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時過此,勒功金石,豈不快哉!此心一發,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嶽飛書。”這既是他的心跡,也是他的誌向。
而張俊回朝後,“盛稱嶽飛可用”。從此,嶽飛開始矚目於南宋朝野。
因越州地理位置偏僻,漕運很不方便,南宋朝廷的大批官員、軍隊集中此地,物資供應無法得到保證。而宋高宗對逃難時曾經停留過的杭州念念不忘,於是升杭州為臨安府,遷都杭州。至此,南宋朝廷初步在東南站穩了腳跟,從風雨飄搖中逐漸走向明朗。
宋高宗擺脫了一味流離逃竄的命運,也開始考慮要采取措施,逐步控製抗金的將領。強幹弱枝、守內虛外曆來是宋朝的傳統,宋高宗自然要重點防範再出現“苗劉之變”的情況。重心對內,對外則打算以投降和苟安來保住半壁江山。不過,他還需要一個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