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靖康恥,猶未雪——宋與金(11)(1 / 3)

陳東和歐陽澈被殺是宋高宗即位後的第一起冤案,從側麵栩栩如生地反映出了宋高宗的真實心理。而下麵即將提到的另外一個主人公嶽飛,此時還隻是個小小的將校,隸屬於老將宗澤麾下,也因為上書反對宋室南遷、力請宋高宗北渡親征,恢複中原,以越職上奏罪名被奪軍職。

可以說,從陳東、歐陽澈忠心報國卻無辜被害的悲慘下場上,就已經可以看到未來抗金名將嶽飛的命運。事實上,一百五十二年後宋朝再度滅亡的種子,已經在這一刻種下了。

5.名將嶽飛

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還是康王身份的趙構率領大批軍隊由濟州(今山東巨野)前往南京應天府。他此去南京,就是為了應孟太後(即元祐皇後)所召,前去登極為帝。當時兵荒馬亂,為了避免發生意外,沿途有大隊人馬護送。有一名因戰功累升的偏裨武將也在其中,他就是年僅二十四歲的嶽飛,當時隸屬於中軍統製張俊麾下。

一路上,趙構望著手中的禦璽,心事重重,且喜且憂,根本沒有心思留意到人群中的嶽飛。當然,他此刻還想不到,就是這個嶽飛,日後會成為他所倚重的國之支柱,也會成為他欲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嶽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人(今屬河南)。據說他出生時有大鳥飛鳴掠過屋頂,故取名飛、字鵬舉。少時家境貧寒,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他“少為韓魏公家莊客,耕種為生”,《朱子語類》也記載說“嶽太尉飛本是韓魏家佃客,每見韓家子弟必拜”。盡管生活貧困,嶽飛卻勤奮好學,日間耕田割草,晚上以柴照明念書習字,尤其喜歡讀兵書、《左傳》(古人多將《左傳》當兵書來讀)。他曾專門拜師學習射箭、槍法,武藝高強,臂力過人,能手挽三石三鬥(一石110市斤)強弓、腳開八石強弩,在當地名動一時。而當時,受挽弓一石五鬥、腳開弩三石五鬥就有資格當禁軍,嶽飛挽弓創南宋軍人之最高記錄。

嶽飛十九時初次從軍,剛好參加了宣和四年(1122年)的童貫第一次伐遼之戰。嶽飛跟隨大部隊到了燕京(今北京)城下,對高大巍峨的城牆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因為當時燕京是遼國五京之一,普通的中原人大多在稱謂上分不清燕京和遼著名戰略要地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當時已經被金國占領),嶽飛以為燕京就是黃龍府。多年後,他成為一代名將,對部屬說:“直到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其實他說的“黃龍府”便是燕京。這次宋軍占據絕對優勢的伐遼意外以宋軍慘敗而告終,剛好此時父親嶽和去世,嶽飛便退伍還鄉守喪。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嶽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保家為國的戎馬生涯。傳說嶽飛臨走時,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個字,成為嶽飛一生的處世準則。

紹興三年(1133年)九月,嶽飛第二次朝見宋高宗時,宋高宗禦賜親書“精忠嶽飛”四字,繡成一麵戰旗,命嶽飛在用兵行師時作為大纛,因而後來訛傳為嶽飛背上字為“精忠報國”。

嶽飛最初到相州應募從軍,成為劉浩部屬。康王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後,劉浩所部成為大元帥府最早的基本部隊之一。不久,北宋滅亡,趙構即位於南京應天府,建立南宋王朝。嶽飛雖然還隻是個小軍官,卻憂國憂民,上書請求宋高宗回到都城開封,親率六軍收複中原,結果被宋高宗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免去了軍職。嶽飛於是北上,改投到河北招撫使張所麾下,任中軍統領。不久又升統製,隸屬於都統製王彥。

建炎元年九月中旬(1127年),張所派遣王彥到河北去組織忠勇軍民抗金,嶽飛也在其中。王彥部在河南新鄉石門山(今屬河南)遭到金軍的全麵包圍。當時張所因之前曾彈劾投降派大臣黃潛善而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撤銷,王彥一軍淪為孤軍,因而王彥出戰時有些謹慎。年輕氣盛的嶽飛對此很是不滿,指責王彥說:“二帝蒙塵,賊據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率領其部脫離了王彥,單獨出戰,王彥隻得率兵力戰,一度收複了新鄉,但馬上遭到金軍反撲,王彥部潰散。

之後王彥重新聚集部隊,率部退至共城縣(今河北輝縣)西的太行山一帶,繼續堅持抗金,士兵們為了表示堅決抗金的決心,在臉部刺上了“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從而得名“八字軍”。八字軍的抗金鬥爭得到了兩河人民的熱烈響應,兩河地區忠義社的首領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領導的十九寨均表示聽從王彥的號令,人數總計十餘萬,兵寨綿亙數百裏,金鼓之聲相聞,成為黃河以北一支最強大的抗金力量。王彥聲名顯赫一時,也由此成為金人的心腹大患,金軍曾經懸賞重金要他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