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10)(2 / 3)

宋朝對楊定被殺十分憤怒,宋鄜延鎮撫使郭逵派人質問西夏,要求諒祚將殺人凶手移送到宋朝。就在這個時候,諒祚突然暴死,在位十九年,年僅二十一歲,死因不明,死後追贈諡號曰昭英皇帝,廟號為毅宗。諒祚如此年輕便暴斃而亡,不由得讓人十分困惑,有傳說他是因為好色縱欲過度而死,倘真如此,他便有著跟他父親一樣的宿命,最終死在了女人手裏。不僅如此,他還留下了一個做派強悍的女人,在未來的歲月中,西夏和宋朝都要承受這個梁氏女子所帶來的巨大災難。

諒祚的兒子秉常繼位,因年紀尚幼,隻有七歲,由秉常之母梁太後聽政,這位漢人女子因此成為西夏曆史上第二位垂簾聽政的太後。粱太後一開始執政就麵臨難題,宋朝堅持追查直接殺害楊定的凶手李崇貴和韓道喜。開始西夏還搪塞說已經殺了李韓二人,結果被宋將郭逵識破。當時幼帝即位,西夏國內局勢多有動蕩,粱太後反複權衡利弊,終於將李崇貴、韓道喜押送到宋朝。本來人人都以為李崇貴、韓道喜必死無疑,但二人到了宋境後,將之前楊定出使西夏時的無恥行為敘述了一遍,宋神宗認為楊定是咎由自取,因而對李崇貴、韓道喜二人進行了寬大處理,令人大出意外。

諒祚死後,梁太後任用弟弟梁乙埋為國相,再次上演了之前沒藏太後兄妹欺主幼小而把持朝政的一幕。令人驚訝的是,漢人出身的梁太後一改丈夫諒祚在世時一力推行的“漢禮”,恢複了“蕃儀”。梁太後此舉顯然是為了討好黨項貴族,此時宋神宗正任用王安石開始進行“熙寧變法”,無暇西顧,因此爽快地同意了梁太後恢複蕃禮的要求。

盡管梁氏兄妹極力討好黨項貴族,但畢竟他們以漢人的身份統治西夏難以服眾,尤其為黨項皇族和部落首領所不服,為了轉移國內的矛盾,也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梁氏兄妹策劃發動對宋戰爭。機會,很快就來臨了。

當時宋朝在慶州(今甘肅慶陽)修建有荔原堡(今甘肅華池東南),專門用來安置招納西夏降人。西夏梁太後對此針鋒相對,派出十萬大軍在距離慶州二十裏的地方修築鬧訛堡(今甘肅慶陽縣境),同時還在十二盤修築城池。這些地方均非宋朝領土,剛好有一次宋朝蕃部巡檢李宗諒率軍走近了鬧訛堡,與駐防的西夏軍隊起了爭執,雙方立即真刀實槍地大打了起來。當時李宗諒隻帶了一千士兵,慶州知州李複圭聞訊後,立即派副將李信、劉甫、種誅、郭貴等人率領三千士兵前去增援李宗諒,結果宋軍大敗。李複圭生怕朝廷追究責任,先殺了副將李信以開脫罪責,然後又主動派兵,積極進攻西夏的城堡,連續攻破了金湯(今陝西誌丹西南)、白豹(今甘肅華池東北)等西夏城堡。

鬧訛堡之戰後,西夏梁太後如獲至寶,立即下令西夏全國十五以上、七十五歲以下的男子全部當兵,征召了三十萬軍隊,於熙寧三年(1070年)八月傾巢出動,分幾路攻打宋朝環慶路,宋大順城(今甘肅華池東北)、柔遠寨(今甘肅華池)、荔原堡(今甘肅華池東南)、淮安鎮(今甘肅華池西北)、業樂鎮(今甘肅華池西南)等地均受到猛烈進攻,宋軍出戰頻頻失利,隻能被動地堅守城池。西夏遊騎甚至一度直逼慶州城下,宋朝“陝右大震”,形勢已經是萬分危急。

就在關鍵時候,局勢突然起了出人意料的變化。就在環慶路宋軍苦苦支撐的時候,西蕃大首領董氈突然派兵進攻西夏,想趁機漁利。此時西夏的軍隊都集中在宋境,是以董氈軍長驅直入,節節進逼。西夏梁太後擔心腹背受敵,這才下令西夏撤軍。

這次事件意外拯救了宋軍,也給了梁太後一個深刻的教訓。這個急功近利的西夏女人,立即采取種種手段籠絡西蕃,甚至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送到西蕃,嫁給了董氈的兒子藺逋比。董氈出於政治需要,也開始與西夏聯合。

西夏從環慶路退軍後,宋將種諤率兵到羅兀城(今陝西米脂西北)修築城堡,以策劃對西夏的軍事行動。種諤剛到羅兀城,西夏將領都囉馬尾便率軍趕到羅兀城北麵的馬戶川,預備偷襲宋軍。不料種諤早料到並搶先一步,已經派出三千精銳偷襲西夏軍營,西夏軍毫無防備,一敗塗地,都囉馬尾在混戰中狼狽逃跑。種諤這才開始開始修築羅兀城,共二十九天完工。修城過程中,西夏軍騷擾不斷,共與宋軍交戰四次,均為宋軍所敗。西夏梁太後勃然大怒,發誓要奪取羅兀城,派重兵大舉反撲,羅兀城立時處在危急之中。

當時宋邊帥韓絳正在慶州(今甘肅慶陽),聽聞羅兀城被西夏軍隊包圍後,立即命令慶州軍隊出擊西夏,以牽製西夏兵力。宋軍正準備出征時,慶州突然發生了兵變。事情還要從當時被關在慶州監獄的吳逵說起。吳逵原任邠、寧(今陝西郴縣帶)廣銳軍都虞候,之前因買馬之事與西夏軍發生爭執,最終演變成格鬥。吳逵率軍力戰,連斬數名西夏將領,大獲全勝,為連戰皆敗的宋軍出了一口惡氣。另一宋將王文諒聽說後十分嫉妒,為了邀功,不但派兵搶奪吳逵斬獲的西夏軍首級,還誣蔑吳逵煽動士兵造反。宜撫司不辨真偽,竟然將吳逵逮捕關進監獄,如此做法,自然令那些隨吳逵奮勇殺敵的將士寒心。更令人驚訝的是,邊帥韓絳到了慶州後,聽說煽動士兵造反後,不分青紅皂白,立即要斬殺吳逵。吳逵部下群情激憤,準備殺死韓絳。這時候,慶州知州王廣淵出麵勸解。這王廣淵是個典型的文人官員,對軍事一竅不通,因王安石變法所引起的黨爭被排斥出朝廷,才當上了邊關大將。史載其人“小有才而善附會,所辟置類非其人”(《宋史·卷三百二十九·王廣淵》),意思是說沒什麼太大的本事,卻善於趨炎附勢,所推薦任用的將佐不是貴族子弟,便是胥史之輩,要不就是與其親厚之人,連宋神宗都說他是個“誤朝廷事”的二流子。不過這王廣淵口才甚好,在他的勸阻下,韓絳暫時放過了吳逵,但仍然將其關進監獄,嚴加看守。

就在西夏軍隊猛烈進攻羅兀城時、韓絳派慶州軍出擊之前,廣銳軍兩指揮大約一千人決定發動兵變,擁戴吳逵,士兵們事先約定以拍手為號。當天晚上,廣銳士兵救出了吳逵,並開始大肆劫掠,叛軍人數很快增加到兩千餘人。慶州知州王廣淵聞訊後急忙召集五營士兵共二千五百人阻擋叛兵。此時,叛兵已經占領攻占了慶州北城,王廣淵親自到北城勸降叛兵,許多士兵相信了王廣淵的話,決定放下武器。吳逵自知事情鬧大了,他本人已經是罪不可免,勢單力孤下,隻得率領三百名心腹逃離慶州城。而王廣淵立即違背承諾,將沒有跟隨吳逵離開的叛兵全部殺死。吳逵是一員猛將,在邊塞頗有威望,許多將士為他平白無故被誣陷而憤憤不平。慶州兵變發生後,柔遠、三都(今甘肅華池縣境)二寨的戍邊士兵軍準備起兵響應吳逵,但到達慶州時,才知道吳逵早已經逃離慶州。慶州知州王廣淵再一次施展了滔滔雄辯的口才,出麵說服了這些士兵,並出錢犒賞,讓他們各自回到原來的防區。柔遠、三都士兵還不知道就是眼前這個笑眯眯的王廣淵,剛剛幹出一件違背諾言的事,將所有參與慶州兵變且放下武器的人殺死在慶州城下。就在返回的途中,柔遠、三都士兵被王廣淵事先設下的伏兵全部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