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定宋朝軟弱可欺後,李元昊一度決定要攻占宋鄜延路,但黨項各部落酋長對此意見不一,使得他不敢貿然行動。不久,李元昊派去五台山(今山西五台境)供佛的間諜回到夏國,報告說宋朝在河東一帶布有重兵,防備甚嚴。這一消息反而加強了李元昊進攻宋朝的決心,他召集黨項各部落酋長在賀蘭山聚會,要求酋長共同盟約:聯合起來,先進攻宋朝的鄜延路,從德靖(今陝西誌丹西北)、塞門(今陝西子長西北)、赤城(今甘肅省慶陽南)三個地方同時入侵宋朝。
就是在這次酒會上,李元昊聲色俱厲地宣布說:“如果有人敢來勸諫我不要進攻宋朝,定斬不饒。”李元昊的本意,是要威懾那些對進攻宋朝持遲疑態度的酋長,但他嚴厲的態度,反而激化了黨項內部矛盾,於是發生了山遇叛逃事件。
李元昊的叔叔山遇名叫惟亮,與弟弟惟水分別掌管左、右廂軍隊,是夏國的實權派人物,也是主張與宋朝保持和平的酋長代表,之前李元昊多次想進攻宋朝,都是被山遇所阻止。山遇聽了李元昊在賀蘭山酒會上的話後,知道李元昊決心已定,難以勸阻。而李元昊也知道山遇即使表麵服從,也會內心不滿,為了找到鏟除山遇的借口,他主動去找山遇的另一個弟弟惟序,極盡威逼利誘之能事,說:“隻要你告發你哥哥山遇謀反,我就把山遇的一切官爵都給你,否則,你們將有滅族的危險。”不料,惟序卻是個重情義的漢子,將李元昊的話原封不動地告訴給山遇。山遇感到巨大的威脅,也料到李元昊馬上就會對其下手,走投無路下,隻好決定投奔宋朝。
山遇帶著妻子、兒女、親戚共二十餘人,以及一些珍寶和良馬來到宋朝保安軍(今陝西誌丹)投降,原原本本說明了事情經過,並告訴宋軍李元昊即將立國的消息。知保安軍朱吉立即將這一緊急情況上報給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郭勸。郭勸與延州鈐轄李渭討論此事後,竟然不做任何調查,武斷地認為山遇是詐降,下令將山遇逮捕起來。但因為山遇的地位,宋軍也不敢輕易加害,便由延州監押韓周派兵,將山遇一家護送回夏國。
此時,李元昊已經得知山遇叛逃的消息,他擔心山遇熟知一切情況,會立即引宋朝大軍來進攻夏國,便親自率大軍趕到宥州(今陝西橫山西北),準備抵擋宋軍的進攻。不料就在這裏,他遇上了被宋軍押送回夏國的山遇一行。李元昊大喜過望,立即誅殺了山遇一行人。
宋軍將領不能審時度勢,錯過了利用山遇來瓦解夏國的寶貴時機。不僅如此,郭勸和李渭的愚蠢促使本來兩極分化的黨項陣營團結起來,之前不主張對宋朝用兵的黨項酋長,在看到山遇在宋朝的遭遇後,也改變了主意,堅定地支持李元昊。
前麵曾經提過,宋朝自陳橋兵變開國,江山得來十分容易,沒有經過“馬上打天下”的一關,以致國無良將,所謂的開國名將也大多徒有虛名。而之後宋太祖趙匡胤為防止唐末出現的藩鎮割據、武人作亂現象重演,采取了“杯酒釋兵權”,大力抑製武將的地位,從此武人位輕,成為典型的內向型王朝,對外不得不采取守勢,一切苟且而已。關於宋朝武將地位低下的狀況,在之後要講述的名將狄青的身上,將會生動地看到。
山遇事件讓李元昊更加輕視宋軍無能人,就在誅殺山遇後不久,宋寶元元年(1038年)十月,李元昊在大臣野利仁榮、楊守素等人擁戴下,正式即皇帝位,建國號為大夏,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稱帝前,李元昊已自稱“兀卒”,即“青天子”之意,稱帝後,便去掉了唐宋王朝的賜姓,恢複了黨項姓氏,自號嵬名氏。至此,在“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的遼闊疆土上,一個嶄新的王朝——西夏屹立在宋朝的西方。
元昊建國號大夏,據說是因為東晉末年“五胡亂華”時,赫連勃勃曾在河西一帶建立過大夏國,並自稱大夏天王。而因為夏在宋朝的西北方,宋朝習慣上稱之為“西夏”。在宋、遼、夏三國的文書來往中,還有一些特殊的稱謂:如西夏自稱“西朝”,稱宋為“東朝”或“南朝”,稱遼為“北邊”;遼則稱宋為“南朝”;宋有時稱遼為“北朝”。這些稱呼,有力地彰顯了三國鼎立時的地理方位。
此刻的元昊,年僅三十五歲,正是奮發有為的年紀。作為一個新生朝代的君主,他必須要思考帶領臣民何去何從的問題。當時的西夏,北有遼國,南有吐蕃、黃頭回鶻(即之前的沙州回鶻)、大理,西有高昌(即西州回鶻)、黑汗(信奉伊斯蘭教的王朝,滅掉信奉佛教的於闐),東有大宋。尤其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宋朝,無論政治、經濟,還是文化,在當時的世界均處於絕對領先的位置,也是元昊心目中最大的勁敵。強敵環伺,西夏該如何自處?
西夏建國後,元昊派遣使者前去宋朝上表。使者到達延州(今陝西延安)時,被宋將郭勸、李渭(即之前認為山遇詐降的地方官)扣押。這二人看了元昊的上表後,為了邀功,又派人去向朝廷通報,說元昊雖然建立了西夏國,並擅自改變稱謂,但在所寫表書中依舊稱臣,還是可以讓元昊使者進京。於是,宋仁宗下詔同意元昊使者進京。
元昊表書的大致內容是:“臣父德明,與宋朝世代友好相處,自從臣世襲其位後,頒布西夏文字、製定禮樂等等,其後吐蕃、韃靼、回鶻等族相繼歸附西夏,因境內軍民屢次要求建立國家,因而臣迫不得已才稱皇帝,但仍然是大宋君主的臣子,望大宋皇帝許以西郊之地,冊為南麵之君。”實際上,元昊這次上表是對宋朝的公開挑戰,是要挾宋仁宗承認他的君主地位。
元昊的表書在宋朝廷上下引起強烈的反響,宋朝大臣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樞密使王德用、陳執中等人主張殺掉元昊使者,立即與元昊宣戰,而盛度、程琳等人則認為不可魯莽從事。宋仁宗最終還是遣還了元昊的使者,但卻將郭勸、李渭等人貶官。
元昊的表書到來後,宋與西夏的關係驟然緊張起來。宋朝上下對元昊的稱帝非常憤慨,一時間大臣們群情洶洶,一改之前姑息的態度,堅決主張出師聲討。可笑的是,這些主張出兵的大臣均認為元昊的勢力微不足道,隻要宋大軍一發,彈指間就會灰飛煙滅。隻有諫官吳育和著作郎通判睦州張方平認為西夏蓄謀已久,有備而來,不主張出師。但宰相張士遜力主興師問罪,一向軟弱的宋仁宗也為之心動,於是,宋仁宗正式發布詔書,削奪宋朝賜給元昊的趙姓和一切官職爵位。同時還派人在宋夏邊境地區四處張貼告示:凡是能斬殺元昊並將其首級獻給朝廷者賞賜二百萬文錢,凡是能捕獲西夏派往宋朝境內的間諜者賞賜十萬文錢,同時明文規定凡是西夏境內的各少數民族或漢族能率領所屬人馬投奔宋朝者一律加官進爵,並予以一定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