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西北望,射天狼——宋與夏(2)(3 / 3)

繼續回到金人的話題。祭天金人——這就是威震四方的大漢天子漢武帝劉徹得到的第一報告。當然,我們後來知道了,這座所謂的祭天金人其實就是一尊佛像,但當時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原,漢朝人還不知道佛像和祭天金人的區別。既然跟天有關,皇帝是天子,天之驕子,祭天金人理所當然地受到了漢武帝的重視,被認為是一座大神,隆重地供養在甘泉宮裏。漢武帝如此虔誠供奉,其後代也不敢怠慢,祭天金人也就在甘泉宮中見證了西漢王朝風風雨雨的曆程,直到西漢覆滅,王莽從劉氏政權手中篡位,建立了新朝,之後又敗於劉秀,身敗名裂。在一係列的爭鬥、陰謀、屠殺、血腥中,祭天金人也在某一夜神秘而詭異地失去了蹤影,從此下落不明。

但曆史還在繼續,劉秀重新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是劉氏皇族後裔,未發跡前,居住在南陽。他自幼鍾情於南陽新野著名美女陰麗華,少年時期就立下一個心願——“仕宦當做執金吾,娶妻當如陰麗華”。陰麗華出身名門,陰家先祖是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名世,從齊國遷居楚國,為陰大夫,便開始以陰為姓。陰家在南陽是高門望族。而劉秀雖是皇室後代,當時王莽已經篡位稱尊,劉氏子孫更受到無情的壓迫打擊,劉秀一家早失去貴族的身份,在鄉裏的財勢與聲望上,劉家遠遠不及陰家。所以,劉秀想娶陰麗華的願望在當時看來不過是不著邊際的空想。然而時勢造英雄,在風雲變幻的曆史大潮中,劉秀不但得償所願地娶到了朝思暮想的陰麗華,還成為了中興漢室的光武帝。陰麗華為劉秀原配,後來劉秀出於政治結盟,又娶了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郭聖通。劉秀稱帝後議立皇後,他認為陰麗華先娶,又雅性寬仁,欲立其為皇後,但陰麗華認為郭氏有子嗣,又生長皇室之家,堅決辭讓。最後還是立郭聖通為後,立其幼子劉強為皇太子。但劉秀不忘舊情,對陰麗華非常寵愛,這使得郭皇後嫉恨交加,因此“數懷怨懟”,結果反而給了劉秀廢後的借口。建武十七年(41年),劉秀下詔廢除了郭聖通的皇後位,改立陰麗華為皇後。不僅如此,還廢除了郭聖通子劉強的太子位,改立陰麗華之子劉莊為太子,劉莊就是後來的漢明帝。

本已經被遺忘的祭天金人的故事又再一次從已經即位登極為帝的漢明帝劉莊開始了。

漢明帝登極後第七年,他的母親太後陰麗華患病去世。漢明帝能夠登上皇位,完全是因為劉秀對陰麗華的寵愛,因此他與母親感情深厚,自母親病逝後,他因日夜思念,再也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有一天晚上,漢明帝終於在疲累中睡著了,但他卻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夢中有一個金人,項間和頭頂上有一圈白光,像是一個閃爍的日輪,忽閃忽閃的,在宮殿中四處漂浮搖晃,神情怡然自得。漢明帝十分驚訝,正要問他是誰,從哪兒來,那個金人卻突然冉冉上升,升到半空,徑自往西飛去——夢到這裏就醒了。漢明帝嚇了一大跳,仔細察看四周,除了閃爍不定的燭光,什麼都沒有。

漢明帝覺得這個夢有很強烈的暗示意味,於是在第二天上朝時將夢告訴了大臣。大臣們對皇帝這個莫名其妙的夢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更無法預測吉凶。還是漢明帝自己說:“聽說西域有個神,名字叫做‘佛’。我夢見金人是往西去的,說不定就是佛。”博士傅毅見多識廣,當即說:“從前驃騎將軍霍去病征伐匈奴,帶回來休屠王供奉的祭天金人,據說這祭天金人是從印度傳到休屠國去的。武帝本來把金人供養在甘泉宮裏,後來打了這麼多年仗,金人不知哪兒去了。皇上夢見的金人,一定就是那個祭天金人,是印度來的佛。”眾人都認為傅毅的說法很有道理。議論一番後,漢明帝聽說西方不僅有叫佛的神,還有佛經,十分好奇,決定派郎中蔡□和秦景到印度去求取佛像和佛經。這個故事在晉人袁宏的《後漢紀》中有詳細的記載。最為傳奇的是,漢明帝因夢見金人而產生的求經想法,就是中國佛教的起源。

蔡□和秦景離開中土後,曆盡千辛萬苦穿越了西域,準備前往印度之時,在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意外遇見了來自印度的僧人——攝摩騰(又作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當時中國對佛教仍屬陌生,蔡□和秦景所謂的西行求法,意義上完全不同於後來玄奘的求法。他們在大月氏遇到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後,認為隻要邀請二僧一起回到中國,便是求到了佛法。

永平十年(67年),蔡、秦帶領印度僧人回到了洛陽,隨身還帶著白馬,上麵駝著佛像和佛經。漢明帝看了印度僧人帶來的佛像,也不記得是否就是夢中的金人,翻了翻佛經,全部是梵文,自然一個字也看不懂。而攝摩騰和竺法蘭給他講了一段,他也完全聽不明白。但因為來之不易,漢明帝還是下令畫工畫佛像,供奉在清涼台和顯節陵上,佛經則收藏在蘭台石室。印度僧人則被安置在洛陽東門外的鴻臚寺(專門招待外國使節的賓館,類似今天的國賓館。當時中國的行政機關有八個,均以寺為名)中,馱佛經的白馬也養在裏麵。在那裏,攝摩騰和竺法蘭翻譯了一部分所攜帶的佛經,據說就是現存的《四十二章經》,為《阿含經》的節要譯本,這也是中國最早的佛經翻譯。

次年,漢明帝下令在鴻臚寺舊地建佛寺,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之勞,以“白馬”為名,這就是白馬寺的來曆。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立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第一古刹”之稱。中國佛教宗派繁多,寺廟林立,但都公認白馬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尊其為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蔡□和秦景西去求經的道路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自那以後,絲綢之路上來往的僧侶絡繹不絕,成為奇特的一道景觀。唐朝的玄奘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僧侶,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氣,應當大大歸功於那部著名的奇幻小說《西遊記》。河西地區也由於處在絲綢之路的要衝,形成了獨特的佛教文化,而這一文化風氣並沒有因為改朝換代的紛紛戰火而衰落。東晉時期,龜茲名僧鳩摩羅什甚至還被前秦將領呂光用武力迎到河西,在涼州(治今甘肅武威)譯經講學十七年。而後來西夏立國,國土正處於河西地區,為絲綢之路的中間地帶,在當地已經流傳了七百年的佛教文化也不可避免對這個新生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