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死後,因家無餘財,其妻宋氏(宋太祖開寶皇後的幼妹)入宮啟奏,請求朝廷撥款,從雷州搬運寇準靈樞回故土安葬。結果,朝廷給予的撥款僅夠運靈樞到宋氏住地洛陽,根本不夠運回寇準故鄉下□。當時朝政大權都在劉娥手中,這顯然是劉娥故意所為,表明她仍然不忘當年寇準大公無私懲治劉氏宗族之仇。一直到寇準去世十一年後,劉娥病死,宋仁宗得以親政,才下旨準寇準歸葬故土,並為寇準昭雪,下詔複寇準官爵,追贈中書令、萊國公。宋仁宗還詔命翰林學士孫□為寇準撰神道碑,並親筆題“旌忠”二字為碑額,立於寇準墓前。皇帝親自題寫碑額,在當時是無以倫比的榮耀,由此也總算對寇準幾起幾落的一生作出了肯定。
關於劉娥,史官因其以貧賤之身登上權力巔峰,又是女流之輩,對其人多有讚譽,其實看她執政時信用之人如丁謂、王欽若、曹利用等均為奸邪之輩,便可知道其政治水平高下。劉娥執政前,宮廷支付財富需要“合同憑由”,而劉娥當政後,內侍隻要拿著“白帖子”,就可以隨意支取庫房物品,國家財富被耗費殆盡。尤其是她淺見薄識,無視軍備和邊防,導致積貧下又添積弱。而這種積貧積弱的形勢在宋仁宗親征對西夏的戰爭中暴露無遺。
7.蕭觀音案
最後要再簡略提一下澶淵之盟後遼國的狀況。
澶淵之盟是在蕭燕燕手中簽訂的,她也由此成為遼國曆史上最傑出的人物。她虛心誠懇,用人不疑,執法嚴明,絲毫沒有女子的軟弱。同時她自己也習知軍事,有男子一般的氣魄,甚至“親禦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為遼國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更是成為後世政治家效法的對象。
也正是因為蕭燕燕太過出色,遼聖宗不得不一直處在母親的羽翼和光環下。直到蕭燕燕死後,遼聖宗才真正開始執政,不過基本上還是延續蕭燕燕執政時的國策。他是遼主中在位最久的皇帝,非常崇拜唐朝詩人白居易,曾親自將《白居易諷諫集》翻譯成契丹文,不過晚年異常迷信佛教和道教,窮奢極欲。
此時的遼國漢化日深,契丹貴族已經不再以讀書為恥。尤其是遼國皇帝為了表示自己是與南朝(宋朝)平起平坐的北朝皇帝,在正式場合都穿著漢服,接見宋使時也是如此。不過接見一旦結束,便立即又換回胡服。
遼聖宗死後,長子耶律宗真即位,為遼興宗。這位遼興宗是一個性格活潑而純真的人物,他經常化裝成老百姓到民間微服私訪,出沒於酒肆、佛教寺院、道觀等地,一是明察暗訪,二是網羅人才,王綱、姚景熙、馮立等地位顯赫的高官都是以這種方式被挖掘出來的,甚至有些和尚被拜為三公、三師。他放蕩不羈,還與教坊使者王稅、輕謙等人結為異姓兄弟,經常出入其家,見到王稅的父母,也如兒子般揖拜。遼興宗本人十分迷戀繪畫,曾經將自己手繪的鵝、雁等作品贈送給宋仁宗,頗受好評。精於書法的宋仁宗也親自作飛白書(書體之一)還禮答謝。
不過,遼興宗的皇帝當得並不順利。他的生母蕭耨斤(遼聖宗元妃,原為宮人)野心勃勃,與遼聖宗皇後蕭菩薩哥展開激烈的權力之爭,遼興宗一度處於無權的地位,“不親庶務”,無所事事下,難免鬱鬱寡歡。蕭耨斤害死蕭菩薩哥後,猶不知足,還打算廢除兒子的皇位,改立少子耶律重元為帝。幸好耶律重元及時將母親的陰謀告訴了兄長,遼興宗下定決心囚禁了生母,這才正式開始親政。
然而,對於遼興宗而言,又有新的危機,弟弟耶律重元自恃有功,勢力越來越大,對皇權形成了威脅。遼興宗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封重元為皇太弟,承諾將來傳位給他,由此埋下了更大動亂的隱患。遼興宗的妥協、退讓,隻能讓重元更加囂張。兩兄弟的矛盾逐漸激化,為了取得優勢,甚至都暗中謀求宋朝的支持。
遼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宋使王拱辰在混同江拜見遼朝皇太後和遼興宗,記載了所見所聞:“契丹國母愛其少子宗元(即重元),欲以為嗣,問拱辰曰:‘南朝太祖、太宗,何親屬也?’拱辰曰:‘兄弟也。’曰:‘善哉,何其義也。’契丹主曰:‘太宗、真宗,何親屬也?’拱辰曰:‘父子也。’曰:‘何其禮也。’既而契丹主屏人,謂拱辰曰:‘吾有頑弟,他日得國,恐南朝未能高枕也!’”(《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七》)。由此可見,遼興宗與耶律重元的矛盾已經劍拔弩張。
遼興宗死後,兒子耶律洪基即位,為遼道宗,他必須麵對叔叔耶律重元坐大的重大威脅。為了緩和緊張局勢,遼道宗聽政的第二天,便冊重元為皇太叔,享有入朝免拜、不稱名的特殊待遇,不久又任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再賜金券,尊寵倍至。但耶律重元的兒子涅魯古果斷陰狠,慫恿其父奪取皇位,一場陰謀開始了緊鑼密鼓的策劃。
嘉祐八年(1063年),剛好是宋仁宗死的這一年,耶律重元與兒子涅魯古策劃在遼道宗秋獵太子山時發動兵變。但消息意外被宮人耶律良得知,報告給了皇太後(遼興宗皇後)。皇太後將消息告訴遼道宗後,遼道宗竟然不相信。他派使者去召涅魯古,結果使者被涅魯古拘留後設法逃回,這才確認叛亂是真。雙方大戰一場,涅魯古被殺,耶律重元北走大漠,窮蹙自殺。這一段史實便是金庸先生名著《天龍八部》中大俠蕭峰助契丹國主耶律洪基平叛的故事原型。
自宋朝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後,兩國邊境總體晏然,然而到了遼道宗這裏,糾紛開始發生。
熙寧五年(1072年)春,遼國騎兵數千人來到宋遼雙方界河裏捕魚,並有部分騎兵越過了界河,當宋朝士兵前來阻止時,雙方發生爭吵,衝突中遼兵甚至出手打傷了幾名宋兵。宋神宗收到奏報後心有不快,但此時他正頂著巨大的壓力支持宰相王安石變法改革,即曆史上著名的“熙寧變法”,朝內反對變法的人前仆後繼,而且不斷有異常的自然現象出現,比如一開年黃河大堤就出現兩處大決口,導致洪水泛濫,黃河下遊的恩(今河北清河)、冀(今河北冀縣)二州受災嚴重,宋神宗為此憂心忡忡,食不甘味。而西北邊境還有西夏正在虎視眈眈。遼國騎兵越境衝突之事,正好是發生在宋神宗內外交困之時。他權衡利弊下,沒有對遼國作出直接反應,隻是將情況通報遼國,向遼道宗提出外交抗議。而遼道宗卻沒有任何反應,小隊的遼兵依舊不斷進入宋朝境內騷擾。
在宋神宗之前,宋仁宗、宋真宗都是著名的守成之君,基本上完全繼承了宋初製定的政策——即宋太祖、宋太宗製定的“祖宗之法”。到宋神宗即位之時,宋朝開國已經將近百年,積弊日深,國內危機日益嚴重,邊境還麵臨遼國和西夏的嚴重威脅。而宋神宗即位之初,年輕而富有朝氣,對此內憂外患的局麵十分焦慮,想緩解危機、富國強兵。他深信要改變現狀,變法是唯一的辦法,曾經對宰相文彥博說:“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入對。王安石力陳富國強兵之術,提出變法理財的主張,而這主張正與宋神宗的理想相同,於是君臣二人決定為了共同的理想實行變法,由此而誕生中國曆史上的重要政治事件:熙寧變法。理想是好的,但實現起來並不簡單,因為治理好一個龐大的帝國不是靠一個皇帝和一個宰相就能實現的。就王安石本人來說,他是一個政治家,更精確地說,他是一個理想的政治學家。如果是一個政治家,沒有強有力的執行班子,他一定會等待更好的時機。政治學家則更在意實驗他的理想,無論班子得不得力。這是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區別。不幸的是,王安石湊巧就是站在理想主義的一邊。正因為如此,新法從一開始就顯得不切實際。加上他識人眼光不準,用人度量不夠,熙寧變法慢慢走進了怪圈。而最為關鍵的是,熙寧變法的影響和意義還不止於此。在新法推行的過程中,變法派與保守派由最初的政見不同,逐漸演變成意氣之爭,且愈演越烈,從而演變成宋朝曆史上最大的黨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