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些人一旦遇到困難就會對自己的追求產生懷疑,並有可能半途而廢;但有些人一旦認定自己的目標,就絕不放手,頑強拚搏的精神在他們的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中有崇高的信念。當這種信念變作一種信仰深植於你的心中時,你便不會輕易放棄。
受到世人敬仰的南非總統曼德拉就是這樣一位偉人。
曼德拉如果遵從命運或家庭的安排,他的人生本來是可以一帆風順的。曼德拉的父親是騰希族大酋長的首席顧問,按照他父親和大酋長的意願,要把他培養成酋長。
曼德拉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律師。當22歲的曼德拉知道自己將要被培養為酋長,而他已下定決心絕不做統治壓迫人民的事時,他選擇了逃跑,以此來抗拒讓他擔任酋長的決定。
曼德拉逃到了約翰內斯堡。在這個城市,他看到了白人和黑人生活的鮮明對照:白人生活在寬闊的市郊,到處是繁榮興盛的景象;可是非洲人(即“土著人”)卻被限製在許多“郊區土著人鄉鎮”和城市貧民窟裏,居住擁擠,條件極差,還不斷地受到警察的抄查。
他的政治態度因此受到影響,黑人嚴峻的生活環境和被曼德拉稱為“瘋狂的政策”的種族隔離,使曼德拉踏上了一生為黑人解放而進行鬥爭的征程。他參與“青年聯盟”,領導全國蔑視運動,組織黑人進行對白人的鬥爭。
1952年,曼德拉因領導全國蔑視種族隔離製度運動而被捕入獄。獲釋後,他繼續堅持鬥爭。
之後的日子裏,曼德拉多次被捕,並遭到南非當局的通緝。他的鬥爭使他妻離子散,多年都未能與妻子、女兒團聚,而他的妻子也多次被捕。
1962年,曼德拉因莫須有的“叛國罪”被判終身監禁。麵對監禁,他說:“在監獄中受煎熬與在監獄外相比算不了什麼。我們的人民在監獄內外受著苦難,但是光受苦還不夠,我們必須鬥爭。”他沒有妥協,沒有退縮,在獄中堅持鬥爭。他拒絕南非當局提出的釋放條件——隻要放棄鬥爭就給他自由,他說:“我的自由同非洲人的自由在一起。”
這次監禁持續了28年!人的一生能有幾個28年呢,何況是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但是以信念堅強著稱於世的曼德拉對理想的追求仍矢誌不渝。
在曼德拉的身上,我們看到許多優秀品質,還有高貴的人格魅力。正是這種超人的意誌讓他在牢獄中仍然能堅持自己的信念,他要忠於他的理想與信仰。與他相似的還有一位被人們稱為“口足畫家”的傳奇人物謝坤山。
在美國全球發行量最大的期刊《讀者》上麵有這樣一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在台灣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謝坤山。
謝坤山是台灣著名的畫家,人稱“口足畫家”,在他16歲時,意外觸電使他失去了兩隻手、一條腿。後來,他的一隻眼睛也嚴重受損。上天憐憫他,讓他沒有失去心跳。
然而,謝坤山麵對如此不幸的人生遭遇,不是沉淪,而是選擇了奮起。在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勇敢地站起來!他始終相信他能,一定能!雖然還不知道“能”到什麼程度,但至少他擁有了重新站起來的信念。謝坤山雖然被意外奪走了完好的四肢,但他卻這樣激勵自己:“我挽回了完整的時間。我可以做時間的主人,我可以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
從此,謝坤山在線條與色彩的世界裏找到了一份寧靜與滿足。於是他以口代手,整日用口咬著筆,畫的世界成了他揮灑心靈的天地。
他常常幻想以幫人畫像作為自己的謀生之路。這個信念激勵著他不用去懊惱失去的痛苦,而是專注於努力描繪新的人生。因此,麵對不能用手繪畫的痛苦和困難,他能做到處之泰然。有了這種心境和態度,他仿佛感受不到苦難的滋味。其實,他是在用一顆熱愛生命的心,用一種永不頹喪的意誌,用一股不向逆境低頭的信念,使怨天尤人的情緒糾纏與他遠離,讓積極、健康、樂觀的心情與他相伴。
現在的謝坤山已經成了一名畫家,而且他還擁有一個漂亮、聰慧的妻子和兩個機靈、可愛的女兒。
假如沒有堅定的信念和意誌,很難想象謝坤山能夠將自己的事業進行下去。而這種力量和魅力來源於他的不懈追求,來源於種種磨煉,來源於堅強的意誌。這是謝坤山生命中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