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成本核算下CT設備成本效益分析研究
理論探索
作者:廖容
【摘要】 本文在全成本核算下,對某大型綜合醫院CT設備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為醫院設備的科學管理提供建議和意見。通過采用動態投資回收期法、本—量—利法、資產收益率法以及淨現值法對某院CT設備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比較,發現動態投資回收期2.48年,資產收益率為24.24%,保本工作量19366人次,保本收入1791.6萬元,淨現值大於0。認為醫院應積極增加設備檢查工作量,降低固定成本和單位變動成本,通過對設備的有效管理,來提高設備的運行效益。
【關鍵詞】 全成本核算 CT設備 成本效益分析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深化,醫院除了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經營管理機製、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之外,還必須時刻關注自身的醫療設備配置是否能夠滿足醫療事業不斷發展的需求。特別是一些投資金額大、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醫療設備,更需要對成本效益情況進行量化分析。同時,相關投資效益的統計分析結果,對於醫院改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經濟效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一、資料與方法
1、資料來源
本文選取某大型綜合醫院CT設備為研究對象,進行大型設備的效益分析。
2、研究方法以及評價指標
根據醫院財務部會計科提供的醫院全成本核算的成本數據,結合醫院信息係統采集的CT設備的收入及業務量,探索使用動態投資回收期法、資產收益率法、本量利分析方法進行設備運行的經濟效益分析。成本效益評價指標如下。
(1)動態回收期
動態回收期是考慮資金時間價值,計算收回初始投資所需的時間。
動態回收期=最後一項為負值的累計淨現金流量對應的年數+最後一項為負值的累計淨現金流量絕對值/下一年度淨現金流量。
(2)資產收益率(ROI)
資產收益率又稱為投資收益率,資產收益率越高,經濟效益越好。
資產收益率法(ROI)=(年度淨收益÷初始投資額)×100%
(3)本—量—利
此方法是來分析固定成本、變動成本、服務量、利潤等變量之間的關係,計算達到盈虧平衡時的服務數量。
單位貢獻毛益=每例服務的收益-每例服務的變動成本。
盈虧臨界點=固定成本÷單位貢獻毛益。
二、數據收集
1、收入、業務量數據采集
從醫院現有的HISYSE係統采集三台CT設備2012—2014年的業務收入,從PACS係統中采集CT設備2012—2014年的業務量數據。
2、成本核算的範圍及數據采集
為全麵真實地反映設備的使用成本,本文在評價大型設備效益時均采用設備運行的全成本,既包括設備運行科室的直接成本,也包括分攤的輔助成本與管理成本。
醫院成本核算係統以科室為數據的采集點,將醫院所有的支出項目細分,按照成本的變動性態將其分為固定成本支出細目與變動成本支出細目。所有的支出細目按照醫院的業務特點和各類費用的經濟性質,結合大型設備成本的特殊性質,最終彙總形成與設備相關的五類成本項目,分別為人員經費、藥品費、衛生材料費、固定資產折舊費以及其他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