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根源及其對反規避製度實施的影響(1 / 3)

論貿易保護主義產生的根源及其對反規避製度實施的影響

當代論壇

作者:侯連琦

【摘要】 中國加入WTO近15年來,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經濟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加快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貿易保護主義隨之產生,尤其是在貿易救濟措施方麵表現得尤為突出。本文從曆史的角度論述了反規避製度與貿易保護主義的關聯性,從而進一步論證了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為我國立法界下一步立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貿易保護主義 根源 反規避製度 影響

一、引言

自從GATT協議達成以來,各成員方在關稅減讓方麵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層出不窮的非關稅壁壘。無論是關稅措施還是非關稅措施都體現了貿易保護主義精神。縱觀國際貿易發展的曆史,貿易保護理論由來已久。早在16世紀中葉,第一個貿易保護理論——重商主義就在英國誕生了。重商主義理論堅持自由是相對的,保護是永恒的。因此,貿易保護主義者一貫主張政府幹預,以達到對外貿易順差。從國際貿易發展的曆史,我們可以看出貿易保護理論的發展經曆了重商主義、幼稚工業保護、凱恩斯主義、戰略性政策和新貿易保護主義五個階段。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都對實施保護主義政策的必要性、重要性進行了較詳細的闡述。

二、貿易保護主義及其根源

縱觀國際貿易發展,始終存在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兩種對立的理論體係。自由貿易理論的嚴格假設前提是一個完全競爭和無摩擦交換的環境,但現實生活中並非如此,形形色色的保護措施阻礙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對貿易壁壘的設置者來講,其目的非常明確,保護本國人利益。曆史上各種國際貿易救濟製度,無論以怎樣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其背後都有這種或那種與當時的國際貿易發展相適應的理論作支持。這些理論包括重商主義、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自由貿易時代、現代貿易保護主義、新貿易保護主義等。由此可以看出,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基本圍繞兩個方麵進行探討,即保護貿易理論和自由貿易理論。一般認為,保護貿易理論與自由貿易理論是相互對立的,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說:“在西方經濟學中,自由貿易與保護貿易之爭由來已久,並且始終不曾停止過”。但是,從國際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理論並非截然對立,世界各國從來就沒有進行過真正的自由貿易,“盡管經濟學理論中長期存在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之爭,但自由貿易理論哪怕在觀念上也沒有走向絕對自由,並不排斥必要的保護”。我們可以認為,保護貿易理論是對自由貿易理論的修正和完善。

1、貿易保護主義及其代表人物

貿易保護主義,指各國采取各種手段幹預本國的外貿活動,以加強本國出口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或限製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的競爭力,保護本國某些生產行業或某些產品的發展。保護主義的內涵一般是“獎出限入”。保護主義貿易措施最早出現在16世紀中葉的英國,被後人稱為“重商主義”,其含義是金銀是國民財富的主體,也是商業保持活力的必需品。因此,重商主義是保護貿易理論的早期學說,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托馬斯·孟主張“對外貿易是增加我們的財富和現金的通常手段”。

傳統的保護貿易理論主要代表有以托馬斯·孟為代表的重商主義、以李嘉圖為代表的比較利益論和以赫克歇爾與俄林為代表的要素稟賦理論。托馬斯·孟認為,要增加財富和財寶的通常辦法是通過對外貿易,不管何時何地,我們必須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即每年賣給外國人的商品總價值要超過消費他們商品的總價。重商主義堅持這樣一個信念,一貫主張政府幹預,已達到對外貿易順差。他們認為大量貿易不是一件好事,相反,他們建議政策目標應是出口最大而進口最小。要達到此目的,可通過關稅和配額限製進口,並對進口實施補貼。這表明在早期的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非關稅措施在保護本人利益方麵的巨大作用。但這種貿易理論卻遭到了亞當斯密的批評,他在《國富論》一書中提出各國生產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國應該分工生產各自具有優勢的商品,然後以之交換其他國家生產的商品。這種理論在解釋貿易的起因方麵非常有說服力,但它卻不能解釋目前所出現的大量的國際貿易壁壘現象,尤其是各國在積極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都在製定保護性措施加強對本國幼稚產業的保護,已達到提高本國整體經濟實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