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正確認識新常態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麵,從思想上做好過“緊日子”的準備。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放緩了2—3個百分點,經濟發展方式也必須擺脫過去那種吃資源飯、環境飯、子孫飯的粗放型模式,轉為依靠結構優化、生產率提高、開拓創新型模式。
第二,要勇於改革創新,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雖然中國通過30多年的體製改革,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但相對於實際需求,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應對“新常態”必須向體製改革要紅利。要通過改革,使中國的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不斷趨於現代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信息化背景下的科技創新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唯一法門利器,既要鼓勵自主科技創新,又要注意引進和利用世界科技創新成果。
第三,要挖掘人口紅利,創新利用人才紅利。盡管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在加重,中國人口紅利正在衰減。可以通過逐步提高退休年齡、逐步提高勞動參與率、逐步提高總和生育率(如單獨兩孩政策)等措施,拉長人口紅利釋放期,減小其對經濟發展的負麵影響。另外,在現有人口結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一係列措施,如企業改革,人員流動和教育培訓等,充分挖掘、培養和形成人才優勢,開發和利用人才紅利,即“人口質量紅利”。
第四,以不斷改善民生作為政策目標。應對新常態,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增長,重要的前提是要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方法之一就是要保證在經濟發展和推進體製改革時,能夠使民生不斷得到改善。當然,福利的剛性又從另一個方麵要求我們,這種改善必須是漸進和可持續的。
第五,上文中提到“人類經濟發展通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進”,所以要精心地應對社會矛盾。過去積累的一些矛盾,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會逐步顯現出來,而作為托底的社會保障體係和社會管理手段還相對比較滯後。因此,麵對各種社會矛盾我們必須更加精心地應對,以免由小釀大,因局部而失全局。
新常態:“新”就是“有異於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經濟“新常態”就是要轉到一個集約型、質量型來進行發展,這就是經濟“新常態”和經濟舊常態的差別。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意味著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與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期不同的新階段,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
【參考文獻】
[1] 李曉輝、徐曉新、張秀蘭、孟憲範:應對經濟新常態與發展型社會政策2.0版——以社會扶貧機製創新為例[J].江蘇社會科學,2015(2).
[2] 李祺、代法濤: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與結構特征:理論假說與實證檢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種解釋[J].經濟問題探索,2015(3).
[3] 林毅夫:什麼是經濟新常態[J].領導文萃,2015(4).
[4] 李叢文:金融創新、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新常態分析視角[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5(2).
[5] 竇菲菲: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雙向直接投資發展[J].財經科學,2015(2).
[6] 許耀桐:習式政治新常態六大鮮明特征[J].人民論壇,2015(4).
[7] 張占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1).
(責任編輯:趙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