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上課鈴聲響過,同一課堂裏,同學的表現卻千差萬別。有的同學還沉浸在課間遊戲的興奮之中,腦子裏想的全是同學間嬉戲的場麵,甚至想到高興之處,忍俊不禁,笑出聲來;有的同學還在做著前一節課老師布置的習題;有的同學眼睛瞪得大大的似乎在認真聽,實際上什麼也沒聽進去,思想早已溜了號;許多同學盲目地、機械地聽,機械地記,不用腦思考,結果,一堂課下來,腦子裏空空的,什麼也沒留下,沒記住。
課堂學習是學生在校學習的基本形式,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因此,學會聽課,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是學業成功的關鍵環節。
做好課堂筆記
有的同學認為,反正教材上什麼都有,上課隻要聽講就行了,沒必要記課堂筆記,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研究表明,對於同一時段學習材料,做筆記的學生比不做筆記的學生成績提高二倍。進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快樂,展示生命的燦爛,這既是我們教師的最大快樂,更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那份愛。
3.加強學生上課學習的重要性
上課是學生學習的中心環節,是最重要的一環,隻有抓住這個中心環節,才能使自己在校的學習獲得好成績。
上課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
學生階段是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代,它對一個人畢生事業關係重大,中學時代大部分光陰是在課堂內渡過的,學生上課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自己的學習質量。
獲得知識,發展智能主要靠上課。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實踐活動,教師用較短的時間,把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學生,通過小學、中學十幾年的時間,就把人類幾千年認識客觀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繼承下來。
老師講解一節課的內容,往往是一個科學家畢生研究的成果。教師傳授的是“活”的知識,注意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如果學生上課時能和老師密切配合,一般地說,是可以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智能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專心上課必須做到四個認真
(1)認真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
主要是通過預習來進行,在預習過程中,要了解新課的重點、難點以及內在聯係,排除有關知識障礙,使已經學過的知識和將要學習的知識聯係起來,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
這樣,聽新課時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也能較快地使知識遷移為能力。把課本、筆記本、練習本等和學習用具在上課前準備好。每個學生應該在晚上學習結束時把文具盒和書包準備好,有比較固定的位置和次序,這樣隨用隨拿,得心應手。
要有理想的聽課效果,必須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使大腦處於興奮狀態,這是因為上課就是靠大腦來思考問題的,它的狀態如何直接影響上課效果。
因此,要注意:早睡早起,不開“夜車”;中午不做劇烈運動,要適當午睡;雙休日、節假日活動不要太疲勞;饑飽要均勻,飲食要合理得當,早餐不能太隨便,更不能不吃。
做好心理上的準備,即上課前調整好對所學課程和執教老師的心理狀態,使自己的心理準備達到理想的境界,這是提高聽課質量的有力保證。端正學習動機,明確學習每一門學科的重要意義。
以“需要”的姿態投入學習;理解、尊重老師,老師為了培養人才嘔心瀝血,付出了艱辛的勞動,應當感謝和配合。要正確對待老師對自己的批評和教育;振作精神,克服消極情緒和無所謂的態度,以青少年應有朝氣積極地迎接每一堂課。
(2)認真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
我們平時講的智力,就是指一個人認識活動的能力,它主要是由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幾個基本因素所構成的有機綜合體。可以說,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前提和保證。
注意力就是把自己的感知和思維等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於某一事物的能力。感知:感覺和知覺的統稱;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有意注意:是有預定目的、主動地為一定任務服務的注意。它是自覺的,並需要作出一定的努力。無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被動地、自然而然地發生的注意。它不需要作出任何努力。
注意力的品質特性:穩定性是指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續的時間,即是把注意長時間地保持在一定認識對象或所從事的某種活動上的能力。
轉移性是指根據當前新任務的要求,主動地把注意從一個對象迅速轉移到另一個對象上的能力。分配性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有效地分配到兩個或幾個對象或動作上的能力。
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即“分心”和“開小差”,是指一個人的某些有關心理活動未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於當時所應該指向和集中的事物,或完全離開了當時所應該指向和集中的事物的心理狀態。
上課開小差的主觀原因:注意力的穩定性不夠;有意注意不能及時順利地轉移,仍滯留在原地不動;失眠、過渡疲勞或無精打采、饑餓;雜七雜八的事情牽腸掛肚,心事重重,心情抑鬱。
克服注意力的分散和漂移的方法:培養、強化有意注意在自己頭腦中的地位,明確學習目的和任務,端正態度;進行必要的身體鍛煉,因為人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時,注意就能持久穩定,同時在鍛煉過程中,可以磨練意誌,培養耐性;加強意誌的自磨練,一個意誌堅強,善於自製又能和困難及幹擾作鬥爭的人,注意就比較穩定。
(3)認真理解當堂所學知識
“理解型”:上課積極思考並注意理解、吸收的學習類型。上課時對當堂所學的知識要有較好的理解,這是提高學習質量,減輕學習負擔的好辦法。
“死記型”:跳過自己認識事物應當經曆的艱苦的思考過程,而直接去背人家得出的現成結論的學習類型。這種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單純直接記憶現成結論的聽課方法,是無法獲得真知的。要反對任何形式的企圖抄近路的簡單化做法。
什麼是理解?理解是學生逐步認識事物的種種聯係、關係,直到認識其本質和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如明確一個詞的意義,弄清一個科學概念等。通常理解是指弄懂、弄透,要求知道是什麼,也知道為什麼,即是說,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所謂事物的本質,就是指同一類事物的共同的不可缺少的特征。所謂規律,通常是指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因果的、必然的聯係,也叫內部聯係或本質聯係。
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獲得知識和運用知識兩個階段,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是學生獲取知識這個階段的核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人類的知識財富轉化為個體的精神財富的內化過程,主要是通過理解來實現的。離開理解的學習,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識,而往往隻是學得一些空洞而無意義的詞句,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也將受到很大的局限,所以理解是鞏固、應用知識的前提。
學生理解教材主要在於: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及其體係。知識是由概念與原理組成的體係,沒有一個概念或原理不與其他概念、原理發生聯係,也沒有一個概念或原理不包括在一定知識體係中。
在知識體係中,概念便是“知識單元”,而原理則是由一個個“知識單元”所構成的必然的或叫本質、因果的聯係。概念和原理的關係,正像一台機器中零件與部件的關係,即概念是原理的零件,原理則由概念這些零件所組成的部件。同時,這些概念和原理又不是孤立的,而是按一定的關係相互聯係著的,這種相互聯係,乃是客觀事物之間的一定關係的反映。
概念是人腦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事物的本質或本質特征是決定某一事物,並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用概念表示的,概念又是用詞來標誌的,比如:鳥、人、垂直、體積、溫度、鍾表、果實都是概念,都是詞,它我們是表示概念的詞,是用詞表示的概念。
(4)認真弄清老師講課的思路
思路就是思考問題的線索和具體過程。把思路理清就是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搞清上課時的思維程序,采用恰當的思維方式,從而把握思維的規律和方法。
課堂上,老師講課有一條思路,教材本身有一條思路,這兩條思路都反映了某種思維形式、思維規律和思維方法,理清這兩條思路並把自己的學習思路融入這兩條思路,有助於從根本上掌握學習內容,並培養自己良好的思維品質。把握思維的規律和方法,就能夠有效地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也就是掌握最根本的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思維方法與思維過程和形式相聯係,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分類與係統化、具體化、判斷、推理等既是思維的過程、形式,也是思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