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去思考書中書中的內容和道理,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

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說:“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說,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 這個愛讀文章的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說:“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說:“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危險!”

有個喜歡開玩笑的人說:“你真是囫圇吞棗呀!”大家聽了,都笑得前俯後仰。

簡評

囫圇吞棗比喻學習上不求甚解,籠統接受,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多指在學習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籠統接受。所以學習是要懂得知識的意思和含義,分析其中道理。不求甚解,對知識的理解不夠則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會充分。告誡求知的人們要“細嚼慢咽”,充分“消化”知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