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叫陸廬峰,喜文墨、擅書法,熱衷於文房四寶的鑒賞和收藏。

一天,到市場閑逛,逛到一家店鋪,看到櫃台裏擺著一方石硯。隻見這方石硯上麵有一個凸麵,約有豆粒大小,中間黑如點漆,四周密密環繞著無數淡淡的暈紋,乍一看,奇巧無比,細一瞅,宛如八哥鳥的眼睛,玲瓏剔透,煞是好看。陸廬峰知道這個是著名的叫做“鸜鵒眼”的硯台。他向店主問價,店主說的價錢很高,陸廬峰無可奈何,隻得極惋惜地把硯台放下了。回去路上,他一直想著這件事,若能得到那個硯台多好啊。想來想去幹脆狠狠心舍重金購硯。到家後他急忙叫過門生,再三叮囑門生到那家店鋪將那方硯買回來。

門生走後,陸廬峰想著可以得到喜歡的硯,心裏歡喜非常。因此等的也很是焦急。不一會門生帶著硯回來了。陸廬峰急不可待地從門生手中接過石硯,定睛一看,笑容立刻凝在了臉上,這方硯不是他剛才在店裏看到的那塊。

“這不是我想要的硯台。快送回去,把我看中的那方硯買回來。”他對門生生氣地說。

“沒錯,這就是你要的石硯。”門生肯定地說,並說出自己買硯的那家店鋪的特征、位置。陸廬峰聽了心想:“沒錯啊,是我告訴的那家店鋪。但這塊硯……”。他又一次拿起這方石硯仔仔細細地看起來。這“鸜鵒眼”怎麼沒有了呢?凸起的那塊地方是平平的。“不對,這不是我要的那塊硯,我剛才相中的那塊硯台上,分明有鸜鵒眼,這方硯上什麼也沒有”他大聲對門生說。可是門生卻不急不惱,笑眯眯地說:“你甭著急,聽我慢慢說,這塊硯確實是你相中的那塊。”門生邊說還邊顯出很得意的樣子。原來,門生拿著銀子邊走邊想,他不明白陸廬峰為什麼拿這樣多錢買一方硯台,等到把硯台拿到手裏,仔細看看,覺得確實挺好,但在他眼裏,美中不足的是這塊硯的麵上有一個“難看的小疙瘩”。“把這小疙瘩磨掉就完美無缺了”他就自做主張地讓石匠把硯台上的凸起部分磨平了。並把買硯剩的錢付了石匠的手工費。門生以為,自己這事做得漂亮,一定會得到讚許。誰知,由於他的無知,弄巧成拙,使一塊名硯喪失了應有的價值。

陸廬峰聽完門生的敘述,又氣又惱,指著門生大喊:“你……你……”想到門生的本意不壞,又說不出話來,隻得暗自叫苦,後悔不該叫門生去辦這件事。這事困擾了他很長時間,使他一直鬱鬱寡歡。

簡 評

無知導致枉行。陸廬峰能認出好硯,是因為他知道什麼是好的。門生此次弄巧成拙,門生自以為是,更是門生無知導致的。真正懂得了知識,再用知識去指導自己的行動。知與行相輔相成,想想那些因為無知導致的悲劇,令人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