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時候,滄州有一個姓劉的書生,他性情很孤僻,不善於與人交往,更不願意出頭露麵,他隻有一個愛好,就是讀書。每天,早上起床之後,便埋頭苦讀,一直到日落西山月上梢頭才停止。書讀得多,但用的少,又不和別人交往,所以,若讓他講古書,他可以滔滔不絕地講得頭頭是道;若讓他處理世事,卻顯得異常迂腐。

有一次,他偶爾得到一部古代兵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伏案研讀了整整一年。書上的兵法、條目都爛熟於心,他自以為弄通了兵法,可以統帥精兵了,於是每天異想天開,尋找大顯身手的機會。事有湊巧,他居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夥農民由於受不了官府壓迫,聚眾造反,他聽說後,感到真是天賜良機,這正是自己施展本領的機會,便糾合一隊鄉兵,自命為首領,親自率兵去鎮壓。可惜他打仗的理論知道不少,卻沒有一點實踐經驗,除了紙上談兵,並不懂得真正用兵的謀略,更無從處理瞬息萬變的戰事。初次交鋒,就潰不成軍,被對方徹底擊敗,這個自命不凡的“指揮官”也險些送命。但是這次失敗他沒有總結出自己的失誤,他仍執迷不悟,我行我素。

過了一段時間,他又發現一本關於水利的書,再次閉門苦讀一年多。再次把書中寫的背了個滾瓜爛熟,自我感覺很好,這次自命為水利專家,雄心勃勃,他把打仗遭慘敗的教訓忘了個幹幹淨淨。以水利專家自居,認為自己能把千裏貧瘠的土地改造成肥土良田。他在家閉門不出,精心繪製了一幅水利工程圖,苦思冥想,又附了個詳細說明,呈送給州官。事情也巧,那位州官新官上任心腸頗熱急於踢開頭三腳,看了他的設想,以為他可以成就一番大事,就破例批準他在一個村莊裏做實驗。他一聽,欣喜若狂,迅速實施他的計劃,可是按他設計的圖紙剛剛掘通溝渠,就遇上了一場大雨,傾盆大雨連降幾天,造成洪水泛濫。水從四麵八方順著渠道灌進村莊,到處一片汪洋,田地淹沒了,房屋倒塌了,村民無家可歸。水不但沒修好,還引來禍患。

簡 評

知、行合一才能運用自如,死啃書本,隻會僵化、教條。這則故事取自於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看似簡單,意義不淺。難得劉生這份讀書心,可惜太過了。善讀書,不能死讀書。劉生可悲、可歎,亦可憐。可惜至死不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