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個著名學者錢大昕,他同時還是個棋迷。若是幾天不下棋,心裏就癢癢。他不但愛下棋,而且還喜歡看別人下棋,並且,還有一個小毛病,觀棋時愛發表自己對棋勢的見解,有時甚至直接伸手下別人的棋子。因為大家都是熟人,所以,下棋的人礙著麵子一般也不說他什麼。

有一回,他去朋友家做客。看朋友家有兩位客人在下圍棋。錢大昕直奔棋局,湊上去觀看。當時,那兩個人正下到緊張處,其中一個處於劣勢,錢大昕見狀,表現得比下棋的人還著急,忙不迭地支招,看到人家沒按他說的做,在一旁急得直搓手。一盤棋下來,這個人果真輸了,錢大昕見狀,心裏就埋怨人家沒聽他的棋招,忍不住又譏笑輸棋的一番。過了一會,兩人又開一局。錢大昕這回可不僅僅是支招了,躍躍欲試要幫那人改變投子的位置。看著他那焦急神態和一副誌在必勝的樣子,剛剛輸棋的人於是幹脆請錢大昕過去對局。錢大昕急不可待地奔過去,毫不謙讓,舉棋入局。

剛開始,對方以為他棋藝精湛,於是心懷警惕,每投一子都斟酌再三。但錢大昕出了幾個子後,對方抬頭看了看他,沒說什麼還是自顧下棋。雙方又接連投了幾子,這時,棋盤上的形勢有了變化,錢大昕處於劣勢,為了挽回敗局,同時,也是為了挽回麵子,他變得謹慎多了,每下一子都琢磨半天。他心裏想:“我觀棋的時候,全盤棋的走勢似乎都在我心裏裝著。為什麼自己下棋就力不從心了呢?這盤棋如果輸了,臉麵往哪放呢?”他越想越急,越急越亂,而對麵那位卻不疾不徐,有章有法,一路攻殺,迫使錢大昕有點招架不住。錢大昕盡管緊張,但還是力圖挽回劣勢,無奈招數已亂。旁邊觀棋的人連連搖頭。就這樣,棋下到一半,錢大昕便完全趨於被動,隻有招架之功。錢大昕已沒有絲毫辦法挽救敗局,眼見大勢已去隻得長歎一聲。終局後雙方各數棋子,客人勝了十幾子。

錢大昕此時極為尷尬,臉上白一陣、紅一陣,好半天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顏正視棋盤和對手,他心裏還是疑惑:“我看棋的時候覺得會穩操勝券,為什麼親自投子布局,就贏不了對方呢?”現在回想起自己觀棋時的急躁心理感覺很是愧疚。

這盤棋讓他認識到自己棋藝不如人,也認識到自己缺乏實踐本領。錢大昕從此一改觀棋隨意支招的毛病,而是靜觀不語認真研究棋局,琢磨贏家的下法,然後結合自己的經驗親自實踐,棋藝因此才大有長進。

簡 評

指手畫腳之人不一定具備實力。真本事是需要實踐檢驗和認可的。水平、能力、技術不是體現在嘴上,而是體現在實踐中。一知半解便得意非常也是嚴重缺乏自知的一種表現。沒有真正才能,最後被譏笑的還是自己。還好錢大昕能知錯及時能改。並且善於吸取別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不至於釀成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