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於加強和改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
民辦高校在培養人才上,同公辦高校肩負著同樣的曆史重任,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隻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代代相傳,長治久安。為此,要在全麵做好各項工作的基礎上,深入進行以下幾方麵的教育。
第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理想對於青年的成長和人生實踐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確定人生奮鬥的目標,規定人生發展方向。一個人是否成熟,是否理智,重要的標誌之一就是看其有沒有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無數事實證明,一個人一旦確立了正確的理想,就會在挫折中充滿信心,在暫時失敗中堅信勝利。目標和方向是密切聯係的,目標規定方向,方向保證目標的實現。在人生道路上,有了正確的理想,就有了人生發展的正確方向。人如果沒有正確的理想,就會在人生實踐中迷失方向,誤入歧途。二是激發人們前進的動力,理想是人們不甘於現狀並立誌改變現狀的心理基礎。理想形成之後,就會變成人們行為的動機,使人們在行動中產生一種強烈的意誌和情感,這種意誌和情感是人們進行實踐活動的強大的力量源泉。理想所提供動力的大小與理想的層次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理想境界越高,所提供的動力就越大,如果沒有理想,就會失去人生前進的動力,就會渾噩、庸碌、虛度一生。三是理想還是人生幸福的全部內容。幸福不隻是物質生活的享受,更是精神生活的充實和精神世界的富有,理想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促使人們去追求、去創造,使人內心充實,精神富有,並能較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信念有利於堅定奮鬥目標,有助於增強進取精神,有助於加大和凝聚力量。
第二,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深入進行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是人們忠誠、熱愛、報效祖國的一種集情感、思想和行為於一體的社會意識形態。愛國主義是一種長期以來團結凝聚國家和民族,推動曆史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調節個人與民族關係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價值規範。愛國主義是推動我國社會曆史前進的巨大動力。做一個堅定的愛國主義者應當成為當代大學生最基本的人生價值追求。一是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民族意識的靈魂。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愛國主義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根主線。今天,我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必須大力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作為當代大學生,隻有積極倡導、大力踐行,才能培育具有時代特征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祖國繁榮富強、為民族偉大複興、為人民的幸福安康貢獻自己的力量。二是努力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事業必定要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國,隻有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政治穩定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和繁榮。一個愛國的青年學生,在祖國統一問題上一定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三是積極報效祖國,致力民族複興。大學階段是人生報效祖國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要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必須繼承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自覺承擔起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使命。在當前曆史條件下,一個真正具有愛國責任感的青年大學生,要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第三,要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踐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作為社會主義價值導向的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思想,是我國公民道德的核心和原則。圍繞這一核心和原則,中央頒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基本規範。這些基本規範既與社會主義道德基本要求的“五愛”(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一脈相承,又體現了新的曆史時期公民道德建設的時代特征,是作為一個現時代中國公民安身立命、為人處世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作為當代中國公民中最具有生機和活力的部分,無疑應當認真遵守和身體力行這些基本道德規範,成為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要以大學生全麵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素質的全麵發展。大學生應該具有的全麵素質包括合格的政治素質、科學的思想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全麵的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的身體素質、較強的工作能力素質。要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充分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麵促進大學生全麵發展。一是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引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二是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既要搞好課堂教育,又要注重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三是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四是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的長效工作機製;五是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堅持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
(楊來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