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2 / 3)

改革開放20多年來,隨著經濟、政治體製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當代大學生正是在這社會大變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必然深深地打著時代的烙印。這一代大學生,他們視野開闊,思想開放、超前,較少保守,競爭意識強烈,求真務實,不尚空談,精神狀態優於前人。與此同時,對他們存在的理想信念的淡化、功利趨向的偏重、精神汙染造成的毒害等現象絕不可小視。

教育體製改革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黨和國家提出“科教興國”的戰略之後,教育體製改革的步伐明顯加快,成績巨大,公辦院校實現強強合並,瞄準世界水準,實現新的跨越;民辦高校異軍突起,近幾年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不僅數量在增加,而且規模在擴大,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目前,在各類高校中,國內與國外、公辦與公辦、公辦與民辦、民辦與民辦之間的競爭已經全方位地展開。歸根結底是教學質量的競爭,是所培養出的人才的全麵素質的競爭。為此,各類學校都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在加強知識教育的同時,充分重視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的教育。但由於各類學校,尤其是公辦與民辦院校沒有在一條起跑線上,辦學體製、經費來源、生源狀況千差萬別,在這場競爭中,國家雖然采取相應的措施,逐漸加大對民辦院校支持的力度,但突現在輿論上對民辦院校的宣傳不夠,全社會關注民辦院校發展的氛圍沒有形成。相反,有時指責多於支持,貶低多於褒揚,這種社會氛圍不僅成為民辦教育者的壓力,更使民辦院校的學生增添了被歧視的感覺,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也給在這塊天地裏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增加了更大的難度,不利於形成良好的育人環境。

新時期家庭生活的變化對大學生成長的影響不可忽視,20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條件、經濟狀況有了明顯改善。絕大部分家庭已經脫貧,人們不再為衣、食、住而發愁。20多年來也是我國教育大發展、大普及的20多年,其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強化了家庭文化氛圍。家庭教育方式也由家長製、專製型代之以平等、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但同時隨著家庭教育條件的改善,一些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幹涉過多、溺愛過度。有不少父母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與學生成績遠遠超過對孩子精神、意誌品德的關心與培養。因此,家庭狀況的變化,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影響是:家庭經濟狀況的好轉,使得大學生學習生活有了較強的經濟支持;家庭中平等民主的長幼關係和教育方式,有利於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有利於大學生成才。其消極影響是:家庭教育中重智輕德教育傾向影響了大學生良好道德素質的形成;家庭消極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使得部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消費觀念;家長對子女的嬌慣溺愛,是形成子女自私、驕傲、孤獨、懶惰等性格心理弱點的重要原因,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獨生子女、單親家庭等成長環境的特殊性,容易造成學生自私、任性、驕氣、懶惰等性格缺陷。

以上僅就一般情況而言。事實上,每個學校的學生都是來自四麵八方,其家庭情況千差萬別。比如有的來自城市,有的家在農村;有的家庭富裕,有的家庭貧困,而且富裕與貧困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是獨生子女,有的是多子女家庭;有的家庭三世甚至四世同堂,有的是單親家庭,如此等等,其家庭結構、家庭環境、家庭條件,對每個個體大學生都有直接的揮之不去的影響,甚至終生。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於通過教育,使他們的閃光點得到發揚,使他們的缺陷得以修複,成為一個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全麵發展的人。

麵對如此紛繁複雜的教育對象,我們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徑也必須是多樣化的。隻有最大限度地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達到教育人培養人的目的。

三、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的途徑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門涉及多種學科的綜合科學,其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又是有感情和意識的,這種感情和意識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並且受到政治的、經濟的、家庭的、社會的多種因素的製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更是一些感情豐富、思維敏捷的人,這就決定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如何,不僅取決於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否具有高尚的人格形象,而且取決於他們是否具有精湛的學識水平。在思想政治工作這個係統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道德品質、精神素養、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如何,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大小。因此,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然而,由於受到一些社會消極因素的影響,目前,這支隊伍中仍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為此,應著重做到以下幾個方麵:一是教育領導部門或學校領導,必須加強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選拔配備高素質的人員充實思想政治工作隊伍,隨時補齊缺額。使他們熱愛自己的事業,堅定信心做好工作,形成一支穩定的隊伍。高校中,班主任、輔導員是這支隊伍中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尤其在民辦高校中,他們和學生生活在一起,承擔著繁重的管理、教育責任,因此對這部分人的選用必須精挑優選,待遇從優,關心支持他們的工作。二是定期進行培訓,促使其逐步形成專業精通、多層次的知識結構,以滿足開展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三是強化敬業愛崗的思想,對自身所從事的工作充滿熱情與信心,兢兢業業,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奉獻自己。

深化“兩課”教學改革,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教育。“兩課”是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我們要根據“兩課”教程切實合理地安排教育內容,構建一整套教學體係,完善教學進程。針對新的實際,新的發展,以鄧小平理論為中心內容,比較係統地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認真貫徹理論聯係實際和“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使之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二要對學生進行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針對他們思想中帶有傾向性的問題,組織專家、學者向他們作有說服力、感染力的政治報告,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疏導,使之樹立進取的人生觀、高尚的道德觀、強烈的法治意識、嚴明的組織紀律性。三是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針對少數學生因社會環境或個人生理衛生影響而出現的迷惘和彷徨,進行心理谘詢,對他們在政治思想、職業理想、個人生活、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排除心理障礙,消除心理上潛在的某種壓抑、苦悶、憂鬱等心境因素,引導他們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過去,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單一、枯燥,結果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現今科技飛速發展,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教育方法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1)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學習和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利用科技手段輔助思想政治工作。如利用互聯網、多媒體、廣播、電視等快捷方便的現代化傳媒手段,加大信息覆蓋麵,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知識性、滲透性和感染力。同時注意加強正確的輿論引導、網絡法製的教育,占領網絡文化陣地。(2)文明創建活動載體的新型化、開放化。克服以往簡單的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采取倡導、疏導式的自我教育方式,寓教於文化娛樂和公益事業建設的活動之中,把黨的優良傳統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聯係起來,構建一種針對性、主動性、創新性、多樣性與實效性相結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式。(3)適當采用經濟手段調節。當前我國的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也是服務於這個中心,離開經濟手段去談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創新,勢必脫離實際。隨著新時期體製改革的深入,學生的思想行為與物質利益的聯係越來越緊密,物質利益的調整也日益深入,因此,恰當地體現利益原則,完善激勵機製,符合社會發展需要,說服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