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現了許多新特色,既有積極的方麵,也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做到有的放矢,采取相應對策,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一、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現狀
在長期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以及多方麵的調查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主流是好的,他們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信心,關心國內、外大事,人生價值取向積極務實。但也存在諸如不能從深層次把握政治理論的內涵,認識問題不全麵,功利性較強,抗挫折能力弱等不足。最主要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堅信共產黨的領導,對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充滿信心,但不能從深層次上把握政治理論的內涵,政治理論水平還較薄弱。在重大問題上,大學生能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大多數學生對我國政治形勢的穩定表示欣慰,他們相信社會主義必定能夠戰勝資本主義,對國家的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大學生由於自身的資曆、學識水平和社會因素的製約和影響,世界觀尚未成熟,對理論的深層次問題把握甚淺,理想與信念搖擺不定。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學生對黨和國家的大事不甚關心,有“跟著感覺走”的現象。
二是能夠關注國內、外時事熱點問題,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但是,大學生由於受自身與客觀條件的製約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對一些問題還不能全麵、客觀地看待,存在一些模糊認識。
比如對下崗職工增加、再就業困難等經濟形式表示憂慮。對反腐敗問題,相當一些學生認為難以根除,看不到反腐敗鬥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製度問題上,有極少數學生分不清它們的本質區別。甚至有的認為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優越,表現出對社會主義信心不足,對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國家建設發展狀況一知半解,缺乏一定的政治鑒別力。
三是在人生價值取向上積極務實,但又伴隨著明顯的功利性。
當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總體上是健康向上的,他們有著自我成才和適應社會並為社會作貢獻的強烈願望。他們當中的多數人認為,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需要靠真才實學和高素質的思想品德。而專科、職業院校的學生更把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視為一項基本功。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受到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大學生在追求自我完善和發展中,往往出現偏重功利、偏重個人利益的短視行為。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衝突時,不少人首先考慮個人利益。比如年年的畢業生就業,趨向大城市、大單位、高收入者居多,而對老、少、邊、窮地區較少問津,就是一個突出例證。大量事實表明,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取向徘徊在高尚和實惠之間,且在兩者發生衝突時,義無反顧地將價值滑向自我。
四是學生的學習、生活壓力重,抗挫折能力弱。目前學生的主要經濟支持來自家庭,采取勤工儉學、獎學金、親友接濟作為補充。貸學金在公辦院校已實施,而在民辦院校尚未落實。就一般而言,學生生活費用不足者占一定比例。幾年來,實行高校擴招之後,民辦院校為求生存圖發展開足馬力奔上擴招之路。不管公辦還是民辦,學生的費用明顯增加,既增加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又加重了部分學生的心理負擔。擴招的結果,增加了畢業時就業的難度,給平時的學習添了更大的壓力。由於性格的原因,有的孤僻不合群,有的不善交往,少數學生在感情上出現波折,因而產生種種的心理健康問題,所有這些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幫助解決。
五是民辦院校學生珍惜自己的求學機會,但社會的負麵影響造成了心理壓力過重。近幾年來,隨著民辦高校的迅猛發展,給千千萬萬有誌成才的學子創造了求學的機會。民辦教育使他們擺脫了因主客觀的種種原因造成的“黑色七月”的心理屏障,走出了一次考試定終身的陰影,開始新的學習生活。對這一切,他們珍惜,他們感激國家支持民辦教育的一係列方針、政策。他們熱愛辦學人,熱愛自己的學校。已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和在校的數以萬計的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學業有成,品學兼優,有的已在工作中顯露了才華。由於國家有關政策的不到位,民辦與公辦院校學生在就業、待遇等方麵不是一視同仁,沒有得到社會的充分認可,社會評價較低,使學生的心理受到極大挫傷,精神受到壓抑,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帶來負麵影響。
二、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狀況因素的初步剖析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是當代世界風雲變幻、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發展所帶來的必然後果。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曆史時期。我國的科技、經濟以及多方麵發展愈來愈多地與世界接軌。尤其在我國加入WTO之後,在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會為西方國家向我國進行意識形態輸入、全麵“西化”提供便利條件。作為當代大學生是知識層次高、思想最活躍最敏銳的特殊群體,這就給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嚴峻挑戰。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全球信息時代的到來,其影響力難以估量。校園信息化集中體現在以電視、電話和因特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媒體對校園生活帶來的變革:電視、電話進入學生宿舍,在網上查閱信息、談心、交友正在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多媒體教學日漸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信息化浪潮衝擊著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麵,使傳統的大學校園處於一場深刻的變革之中,不知不覺之中,那種“三點一線”、相對封閉的校園生活已經成為過去。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日新月異的現實社會同步前進。
鄧小平同誌曾多次講,我們的最大失誤在教育,在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到位。雖然那場風波已經過去十幾個年頭,但在我們越來越多地參與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等等交往,更多地借助於國際力量發展我們的時候,不可忘記曆史的教訓。我們今天談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應該正視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帶來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