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從白帶判斷健康(1 / 2)

第二十章從白帶判斷健康

正常白帶白色稀糊狀,半透明,量少,稍有腥氣味,它是由陰道粘膜、宮頸腺、子宮內膜分泌物混合而成。含有乳酸、有殺菌作用,一般在月經期、妊娠期由於體內雌性激素增多,腺體分泌增強,白帶量可增多。如出現異常情況,機體則可能出現病變。

膿性白帶

滴蟲性陰道炎與子宮內膜炎

膿性白帶,白帶呈黃或黃綠色,有臭味。可見於滴蟲性陰道炎、子宮內膜炎。

滴蟲性陰道炎:常見的陰道炎症之一,是由陰道毛滴蟲感染所致。陰道毛滴蟲能破壞陰道內生理的抑菌機製,阻礙乳酸的生成,改變陰道酸堿度,可引起細菌感染加重病情。其病因可通過性交直接傳染,也可通過公共浴池、遊泳池、坐式廁所、衣物或婦科檢查器械等傳染。妊娠期、月經期或產後,因陰道內酸堿度的改變也較易發生本病。

本病的主要症狀是白帶增多,呈灰黃色泡沫狀,質稀量多並有臭味,有時混有血液或呈膿性。由於分泌物的刺激,可有外陰瘙癢,如蟲爬感、灼熱感或疼痛。如滴蟲侵入尿道,可出現尿頻、尿痛,有時可見血尿,因陰道壁炎症充血,可出現性交痛、出血。

子宮內膜炎:引起子宮內膜炎的細菌除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外,還有淋球菌和結核杆菌。最重要的誘因是分娩及流產,如產褥熱等。老年人發生子宮內膜炎時,膿液不能外流或引流不暢,積在於宮腔裏,叫宮腔積膿。

炎症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產褥期或流產後的重症子宮內膜炎,其炎症很容易擴展,並出現高燒、下腹劇痛等急性炎症症狀。炎症隻限於內膜時,一般沒有明顯症狀,或有短時發燒與輕微下腹痛。

慢性炎症一般沒有月經異常、白帶增加等症狀(幾乎沒有症狀)。但結核性子宮內膜炎可能有閉經。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形成宮腔積膿後有輕度腹痛,同時有膿性白帶。

消滅傳染源和注意飲食

滴蟲性陰道炎的預防保健

定期普查陰道毛滴蟲病,有帶蟲者應積極治療,減少和消滅傳染源。注意公共衛生,病人和帶蟲者不要進入泳池;公用泳衣、泳褲、浴巾、浴缸和馬桶應做好消毒工作。不和別人共穿內褲,共用腳盆、毛巾。帶蟲者不要進行性活動。注意經期衛生。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不隨地大小便,不吃不潔的食物,消滅蒼蠅、蟑螂。保持口腔清潔,飯後刷牙,積極治療口腔和牙齒的疾病,如牙齦炎、齒槽膿腫、齲齒等。

治療方法可口服雌激素,以使陰道粘膜增厚,增強局部抵抗力,用溫生理鹽水或05%醋酸、1%乳酸衝洗陰道。同時每夜睡前於陰道內塞入孚舒達1枚,每日1次,8天為1個療程。

子宮內膜炎的預防保健

重症炎症的急性期要絕對保持安靜,流質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在下腹部放冰袋,服用或注射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

一般症狀有所減輕時,可逐漸開始局部療法,即陰道內放置藥物,下腹部作熱氣浴、透熱法、超短波療法等,促使炎症吸收。對沒有特殊合並症的慢性子宮內膜炎,如有宮腔積膿,要擴大宮頸管排膿,或插入排膿管等。豆腐渣樣白帶

黴菌性陰道炎

豆腐渣樣白帶,常見於黴菌性陰道炎。

黴菌性陰道炎是一種常見的陰道炎性病變,屬性傳播疾病之一,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發病始於外陰並逐漸蔓延入陰道,其傳染途徑和滴蟲性陰道炎相同。身體虛弱、局部抗病機能低落、交叉感染及長時間大劑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後易患本病,多見於孕婦及糖尿病患者,當陰道上皮細胞內糖元增多,酸性增強時,黴菌即迅速繁殖。

黴菌性陰道炎的主要症狀是白帶增多,呈凝乳狀或豆腐渣樣,外陰或陰道奇癢,嚴重者可坐臥不安,影響睡眠,有時可有灼痛、尿頻、尿痛、性交痛。

避免性交

本病的預防措施基本和滴蟲性陰道炎相同。首先避免性交,其次是正常夫妻性生活前後及時清洗有助於預防本病;第三是性生活使用避孕套。此外,應合理使用廣譜抗生素,如有糖尿病應積極治療,以減輕症狀。

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改變陰道的酸堿度,創造不利於念珠菌生存的條件,如用2~4%碳酸氫鈉溶液衝洗陰道,然後局部可用05~1%龍膽紫、克黴唑、製黴菌素、曲古黴素等,也可用中藥熏洗。同時,為防止同腸道念珠菌的交叉感染,可口服製黴菌素7~10天。對於患黴菌性陰道炎的孕婦,為避免新生兒感染,還應進行局部治療,有時需持續到妊娠8個月,以防複發。血性水樣白帶

子宮頸炎與子宮癌

血性水樣白帶可見於子宮頸炎、子宮癌。

子宮頸炎

育齡期婦女常見病,分急性與慢性宮頸炎兩種,但以慢性為多見。本病多因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病原體侵入而感染。此外,與性生活過頻、物理或化學刺激、子宮內膜炎、陰道炎亦有一定關係。慢性宮頸炎與宮頸癌的發病有一定關係,據研究,有宮頸糜爛的宮頸癌發生率為075%,顯著高於無宮頸糜爛者。因此,積極治療宮頸炎對預防宮頸癌的發生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