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說:“我們很重要,如果產品沒有司機,那怎能迅速銷往市場?”
倉管人員說:“我們很重要,如果沒有我們,這些食品豈不要被流浪街頭的乞丐偷光?”
經理覺得他們說的話都很有道理,權衡再三決定暫時先不裁員,而是重新製定了管理策略。
於是,經理派人在工廠門口懸掛了一塊大匾,上麵用大字寫著:“我很重要。”每天當職工們來上班時,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我很重要”這四個字。不管一線職工還是白領階層,都認為領導很重視他們,因此工作也很賣命。這句話調動了全體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幾年之後,這個公司迅速崛起,成為日本有名的公司之一。每個人再也不用為自己的前途擔憂,每天快樂地工作著。
食品公司之所以能夠轉危為安,就是利用了自我激勵的心理機製。一個人有了自信,有了希望,就會有了努力的動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工作中去,這樣,就會有更多的機會來獲得成功。
因此,我們有必要對自己的行為作出適當的心理暗示,來增強我們的自信。不要總用失敗的教訓來警醒自己,凡事多往好的方麵想,多用些鼓勵提醒的話,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引導,你就會朝著你希望的方麵去做,事情成功的幾率也就大了許多。
6.克服恐懼,擋住你的隻是一張紙
什麼是恐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恐懼,它遠比害怕深刻。害怕是現在的,恐懼則可以針對未來和未知的事而發生。害怕大多是對一個具體對象,當你的肉體遭受攻擊(如一隻野獸撲來)時你會害怕,而恐懼則是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碰到野獸、會不會碰到野獸。恐懼和焦慮的情緒,可能是沒有具體對象,是無邊無際的。
有時候,人對心中構想的事物、對未來未知的事物所產生恐懼,會變成了一種認知,而不僅僅是一種情緒。這種認知會讓我們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個平凡的上班族麥克·英泰爾,37歲那年作了一個瘋狂的決定,放棄他薪水優厚的記者工作,把身上僅有的3塊多美元捐給街角的流浪漢,隻帶了幹淨的內衣褲,從陽光明媚的加州出發,靠搭便車與陌生人的仁慈,橫越美國。
他的目的地是美國東海岸北卡羅萊納州的恐怖角。
這隻是他精神快崩潰時作的一個倉促決定。某個午後他忽然哭了,因為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會後悔嗎?答案竟是那麼肯定。雖然他有不錯的工作,有美麗的女友,有至愛親親,但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下過什麼賭注,平順的人生沒有高峰或穀底。
他為自己懦弱的前半生而哭。
一念之間,他選擇了北卡羅萊納州的恐怖角作為最終目的地,借以象征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
他檢討自己,很誠實地為自己的恐懼開出一張清單:打小他就怕保姆、怕郵差、怕鳥、怕貓、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城市、怕荒野、怕熱鬧又怕孤獨、怕失敗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潰……他無所不怕,卻似乎“英勇”地當了記者。
這個懦弱的37歲的男人上路前竟還接到老奶奶的紙條:“你一定會在路上被人強暴。”但他成功了,4000多英裏路,78頓餐,仰賴82個陌生人的仁慈。
沒有接受過任何金錢的饋贈,在雷雨交加中睡在潮濕的睡袋裏;也有幾個像公路分屍案殺手或搶匪的家夥使他心驚膽戰;在遊民之家靠打工換取住宿;住過幾個陌生的家庭;碰到過患有精神疾病的好心人。他終於來到恐怖角,接到女友寄給他的提款卡(他看見那個包裹時恨不得跳上櫃台擁抱郵局職員)。他不是為了證明金錢無用,隻是用這種正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旅程來使自己麵對所有恐懼。
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並不恐怖。原來“恐怖角”這個名稱,是由一位16世紀的探險家取的,本來叫“Cape Faire”,被訛寫為“Cape Fear”。隻是一個失誤。
麥克·英泰爾終於明白:“這名字的不當,就像我自己的恐懼一樣。我現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錯事,我最大的恥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命。”
花了6個星期的時間,到了一個和自己似乎無關的地方,他得到了什麼?他得到的不是目的,而是克服恐懼的過程。一路走下來,他明白了,很多時候,阻擋我們前行的,其實隻不過是一張紙。
在很多情況下,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為害怕失敗,哪怕事實上他已經具備了成功的條件:運動員害怕發揮失常、推銷員害怕遭到拒絕、投資者害怕判斷失誤……害怕失敗、害怕受人嘲笑、害怕沒麵子,總之,恐懼讓我們錯失很多將要成功的機會!恐懼使我們盲目,使我們拒絕整個未來,而不分是有利麵還是不利麵。雖然我們的出發點是害怕失敗,最終卻使我們也害怕成功。恐懼不但讓人懷疑世界,也讓人懷疑自己。最終打垮你的並不是事件本身的恐怖性,而是你自己的怯弱。
美國一位有名的新聞記者瓊斯,在剛出道時極為羞怯怕生。有一次,上司叫他去訪問一個大法官,瓊斯極為恐懼,連連說“不行不行,他不認識我,根本不會約見我的!”在場的另一個記者當即拿起電話撥通了對方的秘書辦公室:“你好,我是《明星報》的記者瓊斯,奉命采訪布蘭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鍾?”嚇壞的瓊斯在旁邊憤然大叫:“你怎麼能報我的名字!”這時,電話那頭已傳出聲音:“1點15分,請準時。”同事得意地聳聳肩:“瓊斯先生,你的約會安排好了。”瓊斯一下子愣住了。“那一刻是我二十幾年來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成名後的瓊斯在回憶這件事的時候總是這麼說。
所以,人要擺脫這種思維方式,要懂得前方未卜的事情不一定恐怖,也可能是成功的巨大機會。
縱觀成功人士,他們不是比你“會”做,而是比你“敢”做。也就是說,越怕行動越要行動,否則從何處積累經驗?走出膽怯退縮的困擾,勇敢地去迎接挑戰,你也會發現,原來阻擋你的隻不過是一張紙。
7.汲取失敗的教訓,你就能看到成功的蹤影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聽他人談成功的經驗、喜歡聽成功的實例,而忘了問失敗的關鍵。性格軟弱的人在聽過別人的成功之後,都會自歎弗如,覺得自己不如人,致使自卑感更加深重。
而成功的人則不同,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現在的成功都是奠基於過去的失敗,他們都善於從自己和他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所以,才一步步地走向了成功。
吸收別人的經驗,這其中也包括失敗的經驗。馬雲這樣描述花時間去學習別人失敗的經驗:這個沒什麼好評論的,我認為,等你什麼時候能看別人慘敗的經驗,看得一身冷汗,你就離成功不遠了。學習、吸收可以幫我們節省很多時間、精力——生命的“紙條”告訴我們,我們不能荒廢時間和精力。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善於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經驗,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在我們身上。善於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也是走向成功的途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要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也要認真對待他人失敗的教訓。隻要為成功找方法,通過不斷的努力,最終我們都會走向成功。
泰戈爾哲理詩中有句名言:“當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就被拒絕了。”這話意味深長且發人深省,向世人揭示出錯誤與失敗也有不菲的價值。
廖容典是美國一家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總裁,他曾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百分比定律。
這個定律說:假如你會見了10位顧客,隻在最後一位顧客處獲得了200元的訂單,那麼,你應該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敗呢?
廖總進一步解釋說:“請記住,你之所以賺200元,是因為你會見了10位顧客的緣故,而不是第10位顧客。每位顧客都讓你賺了200元/10=20元。因此,每次失敗的收入是20元。所以,當你推銷失敗時,你應該麵帶微笑,給顧客敬禮,因為他讓你賺了20元。”
還有一個招聘文職人員的故事。招聘過程十分簡單,就是讓每個應聘者講一則生活、工作中失敗的故事。應聘者當中不乏博士、碩士,但老板最終隻錄用了一位通過自學考試的大專生。
這位大專生講了這樣一則故事。她先前在一家鄉鎮企業做文秘工作。公司不是很大,隻有200多人。老板有一個習慣,每個星期一早上要例行向員工講一次話。有一次,原先起草講話稿的秘書生病了,寫稿的任務就交給了她。她按照老板交代的思路很認真地寫了,而且在星期一早上準時把發言稿交到了老板的手上。可誰知,老板念講稿時,讀錯了幾個字,引起哄堂大笑。老板很生氣,便將她辭了。
她雖然被辭掉,但沒有立即離開,而是在想為什麼老板會念錯字,經打聽才知道,老板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為此,她自責,要是在那些難認的字旁注上同音字就好了。她說,她不怪老板辭退了她,她隻怪自己工作主動性不夠,對老板的基本情況不了解,這是做文秘工作的大忌,因此犯錯誤是早晚的事。
能取得傑出成就的人一定都把謙虛謹慎當作人生的第一美德來刻苦培養。這位老板聽她講完後,心靈為之一震,認為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孩,在失敗麵前不是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去找出原因,從失敗中尋找經驗教訓,這樣的人潛力無限,於是決定錄取她。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什麼是思索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失敗不是人生最後的句號,而是成功的開始。成功往往青睞失敗過的人,不斷從失敗中走出的人,要比從成功中走出的人輝煌得多。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不斷的失敗中取得成功的一生。沉著冷靜地麵對失敗,以失敗為鏡子,找出失敗的原因,跨過去,便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