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運氣怎麼那麼好,投資一下子就成功了,我怎麼運氣每次都這麼差!”
“要是我也那麼年輕我也可以成功,老了就是沒辦法啊!”……
總是聽到這樣的抱怨聲不絕於耳,遲到了抱怨司機開車太慢,摔了一跤抱怨地麵不平,甚至吃飯噎了都要抱怨一番。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誰不是“艱難苦恨繁霜鬢”,誰沒有“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時候啊?其實,無休止地埋怨對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當抱怨成為一種習慣,人會很容易發現生活中負麵的東西,加以放大,甚至身邊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以讓他浮想聯翩,進而感慨自己生存艱難。傾訴得越發聲情並茂,也就越發使情緒“黑雲壓城城欲摧”,越來越焦慮。
人的挫敗感越強,也就越不容易對自己進行客觀評價。長此以往,必定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以不必要的閑氣來懲罰自己,就越感受到環境的惡劣,也許,我們的生活就真的陷入絕望。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比爾生活在城市裏,但是生活即使舒適,但有時仍感覺缺少事做;即使忙碌,但也覺得空虛;有快樂,也有彷徨,有希望,也有失望,總是難得如意。因此尋訪鄉野成了他解決煩惱的一種途徑,鄉間正值豐收季節,田壟上堆著稻子,農人提著鐮刀,鬆鬆鬥笠,用毛巾擦著汗,嘻笑地走向冒著炊煙的家。比爾和一老者在樹下搭訕,老者淳樸而友善。老者說:“我們感覺快樂是因為我們能夠適應田間的生活,而且喜歡它。我很樂觀,我對生活不曾抱怨過,我吃自己種的蔬菜和水果,覺得那是世上最好的食物”比爾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生活中沒有十分的完美,挑剔的人總是能挑出那一點點的瑕疵,不管多麼好的東西他們都能找到抱怨的理由。但是抱怨卻不能解決任何的問題,隻會讓身邊的人覺得你這個人很悲觀。當然,偶爾的抱怨一下是無可厚非的,畢竟遇到不如意的生活是需要發泄的,隻是這種發泄要有度,不可過多。
生活就像自然界,變化萬千,關鍵是看你怎麼對待它。樂觀地對待生活,你就會感到很快樂,悲觀地對待生活,你就會過得悶悶不樂,甚至煩惱不斷。內心充滿熱情,生活就會對你展示美麗的一麵;內心充滿抱怨,生活也會一直陰沉不定。
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一切都會成為你抱怨的對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會讓你抱怨。生活如此,工作中亦如此。以抱怨的心態對待工作,做起事來難免草率敷衍,更別說會有富有激情的創造性的工作表現了。
有一位年輕的修女,進入修道院以後,她一直在從事織掛毯這項工作。做了幾個星期之後,她終於開始抱怨道:“給我的指示簡直不知所雲,我一直在用黃色的絲線編織,突然又要我打結、把線剪斷,完全沒有道理,真是浪費。我簡直幹不下去了。”
聽見她的抱怨,在另一旁織毯的一位老修女說道:“孩子,你的工作並沒有浪費,你織出的那很小一部分,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啊。”
老修女帶她走到工作室的隔壁,在一幅攤開的掛毯麵前,年輕的修女看呆了。原來她編織的是一幅美麗的“三王來朝圖”,黃線織出來的那一部分正是聖嬰頭上的光環。看起來是浪費且沒有意義的工作,原來竟然是那麼的偉大。
畫家列賓和他的朋友在雪後去散步,他的朋友瞥見路邊有一片汙漬,顯然是狗留下來的尿跡,就順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蓋了。沒想到列賓發現時卻生氣了,他說,幾天來我總是到這來欣賞這一片美麗的琥珀色。在工作中,當我們老是埋怨時,想想那片狗留下的尿跡。其實,它是“汙漬”,還是“一片美麗的琥珀色”,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心態。
這兩個故事顯示出,人許多抱怨的地方其實換一個角度就完全可以成為美麗的一麵,所謂“世界上不缺少美,隻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抱怨隻會讓內心悲哀不已,生活醜陋不堪,如果能充滿了活力,那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每一個人總會有潮起潮落,不可能時時處在浪尖上,關鍵在於你是否有付出,是否有正確的態度!如果你真的有付出,你完全不必為一些暫時不屬於你的東西耿耿於懷或是千方百計地將其忘記。不斷的嫉妒別人,譴責自己隻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最終自暴自棄!努力地尋求解脫可能會形成難以磨滅的記憶!你需要的隻是將一切濃縮為一根針,當懈怠時,無助時,落寞時,拿出來刺自己一下提醒自己時刻要奮鬥!
不要一味地去抱怨生活,這些磨煉也許正是考驗我們品質,錘煉我們毅力的時候,把這些不如意當成是一種催人奮進的過程,滿心熱情地去接受它,這樣的生命才會綻放精彩!
4.越是殘酷的現實世界,越要棄掉對別人的依賴
當我們還不會走路吃飯時,要依賴媽媽幫我們吃穿,幫我們學習;當我們不會寫字時,要依賴爸爸一筆一畫地教……
反正當我們不會或者不願意做的時候,我們就得要依賴他人來幫忙。這本是人之常情,這是人成長的一個必需過程。但是雄鷹長大了就要自己出去翱翔,自己出去捕食。人長大了也要獨立,獨立思考,獨立做事。
生活是甜美的,但也是殘酷的,如果不會獨立自主,太過分依賴他人,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很悲哀地看到很多報道,說大學生們剛離開媽媽懷抱的時候,連被子也不會疊,衣服不會洗,甚至雞蛋都不會剝皮。要是一直這樣下去,怎麼在社會上立足,怎麼建立強大的競爭力。
要知道,依賴的習慣是阻止你成功的絆腳石,要想成大事你必須把他們一個個踢開。
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仗,父親已經是將軍,而兒子卻隻是個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擂起了,父親莊重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支箭,鄭重其事地對兒子說:“這是家傳寶箭,佩帶在身上,你將力大無窮,但是千萬不可以抽出來看。”
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牛皮囊,厚牛皮打製,鑲著悠悠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來一截的箭尾,一眼便能看出來那是上等孔雀羽毛製作的。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想象著箭頭、箭身的模樣,耳邊仿佛嗖嗖的箭聲掠過,對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亡。
果然,佩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想起來的時候,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情,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欲望驅使著他拔出寶箭來看看究竟是什麼樣子。然而,就在他拔出寶箭的時候,他驚呆了,因為他看到的寶箭隻不過是一隻普通折斷的箭。
“我一直佩帶著一直斷箭打仗!”兒子嚇得除了一身的冷汗外,仿佛頃刻之間失去了支柱的房屋,轟然倒塌。
結果不言而明,在亂軍中,兒子害怕了,被亂軍一箭射殺。
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悲痛地撿起那隻斷箭,心痛地說:“不相信自己的意誌,永遠不能成為將軍。依賴別人終究不能成事!”
把勝敗寄托在一隻所謂的寶箭上,看起來是多麼的愚蠢。而現實的人們把自己的生命以至未來都依賴在別人身上,也是一樣的愚蠢。把希望寄托在父母的身上,把未來寄托在找個好對象身上,把生活的保障寄托在親朋好友的身上,把奮鬥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這些都是沒有保障的。
但是隻有獨立自主的人才能傲立於世界,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世人的認同。自己的命運是自己掌握的,隻有自己駕馭自己,才能更好地控製自己的言行,分配自己的精力,選擇該做的事情。總是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那你始終是一個弱者。
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從小就很注重培養兒子的獨立性和精神狀態,有一次他趕著馬車帶兒子出去遊玩。在一個拐彎的地方,因為車速太快,一下子把肯尼迪甩出了車,兒子以為父親會下來扶他起來,沒想到父親沒有這麼做,而是掏出煙慢慢吸起來。
兒子委屈地說:“爸爸快扶我起來。”
“你有沒有摔疼?”
“很疼,我感覺自己站不起來了。”兒子帶著哭腔說。
“那也要堅持,自己爬上馬車來。”父親堅持己見。
兒子沒有辦法,隻好自己晃晃悠悠地站起來,艱難地走向馬車,埋怨地看著父親。
“知道為什麼叫你這麼做嗎?”
兒子搖搖頭。
父親接著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奔跑,反反複複不間斷。但是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沒有人會去扶你的。”
肯尼迪的父親是個成功的父親。人必須要依靠自己活著,有獨立的思考能力,生活能力。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到達不同的獨立水平。社會的環境多變,很多事情都是無法預料的,別人都自顧不暇,哪有時間幫助你來成事。隻有依靠自己獨立的頑強精神,才能夠克服重重的困難,堅持進步。
當然,我們不是說獨立就是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一個人完成,我們也需要父母朋友的關懷,需要人與人之間協作,需要別人的幫助。但是如果太依靠別人的幫助,就會有著偷懶的心理,對任何傑出的人來說,他們都是選擇自己去奮鬥的道路。
越是殘酷現實的世界,越要棄掉對別人的依賴。當今社會,如果你想要成功,從現在開始就要打消依賴他人的念頭,隻有這樣,你才能體會人生百態,才會體會到幸福的感覺,才能在一次一次的經曆中成長。
5.想得到好的結局,必須遠離頑固守舊的格局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車輪走的人越走越遠,看到一片又一片的新天地,得到從來沒有想過的美好結局。但是那些因循守舊的人,隻能被曆史越拋越遠,成為被眾人湮滅的塵間灰土。
法國的一個科學家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些毛毛蟲有個跟隨的習慣,就是總會跟隨前麵的毛毛蟲,他就把毛毛蟲放在花盤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盤不遠的地方放著毛毛蟲喜歡吃的和玩的東西,但是毛毛蟲一開始就隻是跟隨前麵的爬,就這樣一個接一個的爬,竟沒有發現身邊的美食,終於在幾天過去後,因饑餓和勞累全死了。
我們很多人就是這樣,一直當著跟隨的毛毛蟲,最後雖然不至於餓死,也隻能是看著別人成功,隻剩下羨慕的份兒。因循守舊,不知道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不知道創新意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