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聖賢皆寂寞,沉住氣方能成大器。然而當今的人們經常處在一種浮躁不安的情緒中,時刻不忘追求自己想要的輝煌和熱鬧,似乎稍慢一點就離成功失之交臂,似乎稍晚一步就會遺憾終生。帶著這種浮躁的情緒,一個人注定無法沉穩,步伐注定無法踏實。不是被沿途的誘惑所吸引,就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擊倒……其實,寂寞乃是人生的底色,更像是人生的試金石。耐得了寂寞,扛得了誘惑,在積極中踏實地去改變,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寬,事業的成就才會越來越輝煌。
1.先耐得住寂寞,才等得到繁華
倘若你是一塊可造之材,寂寞就是一塊磨刀石。在漫長歲月的打磨之中,你不斷適應各種接踵而來的艱難困苦、不斷地同各種挫折作鬥爭,不斷積累、總結所有的經驗,為最終獲得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能耐得住寂寞,不浮躁,經常保持平靜的心情,積極吸收、兼容並蓄,積極進取,最終總會有所作為。
人生中,你需要有一顆耐心: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誘惑。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給一些4歲的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隻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鍾,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鍾。
這個實驗後來一直繼續了下去,那些在他們幾歲時就能等待吃兩顆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而不急於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隻吃了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
當這些孩子長到上中學時,就會表現出某些明顯的差異。對這些孩子的父母及教師的一次調查表明,那些在4歲時能以堅忍換得第二顆軟糖的孩子常成為適應性較強,冒險精神較強,比較受人喜歡,比較自信,比較獨立的少年。
研究人員在十幾年以後再考察當年那些孩子現在的表現,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的學習成績要相對好一些。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發現這些孩子在事業上的表現也較為出色。
孩子等糖吃的過程就是你等待成功的過程。低著頭等待出頭的過程是痛苦而漫長的,所以很多人不願意等待,還有很多人中途放棄。人生的旅途,是滄桑與快樂交織的體驗,很多時候成功是一種漫長的等待。火山一朝噴發,釋放的是積攢了千年的能量。人生在世,誰也難免寂寞,能夠等待,耐得住貪欲的人,才能收獲最終的精彩。
日本近代有兩位一流的劍客,一位是宮本武藏,一位是柳生又壽郎,宮本是柳生的師傅。當年柳生拜宮本學藝時,就如何成為一流劍客,師徒間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師傅,我努力學習的話,需要多少年才能成為一名劍師?”又壽郎問道。
“你的一生。”武藏答道。
“我不能等那麼久。”又壽郎解釋說,“隻要你肯教我,我願意下任何苦功去達到目的。如果我當你的忠誠仆人,需要多久?”
“那樣也許要10年。”武藏緩和地答道。
“家父年事漸高,我不久就得服侍他了。”又壽郎不甘心地繼續說道,“如果我更加刻苦地學習,需要多久?”
“也許30年。”武藏答道。
“怎麼會這樣呢?”又壽郎問道。“你先說10年而現在又說30年。那麼,我決心不惜任何苦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精通此藝!”
武藏說道:“那樣的話,你得跟我70年才行,像你這樣急功近利的人多半是欲速不達。”
“好吧,”又壽郎這才明白自己太過心急,“我同意。”
開始訓練後,武藏給又壽郎的要求是:不但不許談論劍術,連劍也不準他碰一下,隻要他做飯、洗碗、鋪床、打掃庭院和照顧花園,對於劍術隻字不提。
三年的時光就這樣過去了,又壽郎仍是做著這些苦役,每當他想起自己的前途,內心不免有些淒惶、茫然。
有一天,武藏悄悄從他背後溜過去,以木劍給了他重重的一擊。第二天,正當又壽郎忙著煮飯的當口,武藏再度出其不意地對他襲擊。自此以後,無論日夜,又壽郎都得隨時隨地預防突如其來的襲擊;一天二十四小時,他時時的練習之後,又壽郎終於成了全日劍術最精湛的劍手。
可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欲速則不達,隻有耐得住寂寞,潛心苦練,才能達到你的目標。
那些花兒,衝破重重的阻隔,才如此的絢爛;在枝頭高歌的鳴蟬,隻為了這一個月,在黑暗與寒冷的地下蟄伏了三四年;幽香的梅花經曆了無數寒冬的霜雪;鋒利的寶劍,經曆了長期艱苦的磨礪……
不能耐住寂寞,踏實做事,埋頭努力的人,是很難成功的。在等待出頭之日的你,所能做的就是,在現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就養成百折不回的信念,擁有耐得住寂寞的淡然心境。
2.年輕人浮躁的根源是,太把自己當回事
很多年輕人,年少經曆淺,可能會常聽長輩教訓:“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這話雖通俗,但道理卻很深刻。有個詞叫做“年輕氣盛”,意思是說年輕的人精神旺盛、朝氣蓬勃、富有活力,但經驗不足,幹起事來橫衝直撞。
年輕人要證明自己的能力,有的是方法,但不要一味認定自己就是對的,為了一個所謂的答案爭得麵紅耳赤,其實很可能連自己努力的方向都弄錯了。凡事能從別人身上看出端倪,吸收對自己有利的元素,而不是經常把自己掛在嘴邊。
長輩們吃的鹽比我們吃的飯要多,某些事情,隻要有經驗的人鼻子一嗅,就清楚是什麼一回事,而年輕人可能摸索半天也得不出來答案。很多時候,作為年輕人,在大刀闊斧搞工作的同時,也要切記別把自己太當回事。
世界無限大,而我們知識和能力水平有限,很多事情我們根本不懂。即使你在某個領域內掌握的事情比較多,一山也還有一山高,所以一旦有人“不把你當回事”了,不要因此而感到別扭,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
法國電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去修車,一名女工接待了他,女工長得很漂亮,車修得也很好,這一切都吸引了洛依德,他想進一步和她接觸,便對她說道:“你喜歡看電影嗎?”
“當然喜歡,我是個影迷。”女工回答道。“好了,先生,你可以開走了。”女工說。
洛依德卻依依不舍地說:“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風嗎?”
“不,我還有工作!”女工拒絕了他。
洛依德依然不死心,他再次問道:“既然你喜歡看電影,那你知道我是誰嗎?”
“當然知道,您一來我就認出您是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女工平靜地回答。
“既然如此,您為何對我這樣冷淡?”洛依德問。
“不!您錯了,我沒有冷淡。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來修車是我的顧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來修車,我也會一樣地接待您。人與人之間不應該是這樣嗎?”女工的一席話使洛依德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他開始反思自己,身為萬眾追捧的影帝,他在這個普通女工麵前感到了自己的淺薄的虛妄。
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對我們有所啟發呢?我們還沒有財富積累,有的隻是思維、意識、語言、行動。用意識去采購,多聽取別人的意見,慢慢改掉自己不好的地方;多動腦筋,用思維生產,生產出正確的語言和行動。人生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謙虛是一種智慧,它能讓你比別人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工作技巧和更為靈活的為人處世的方法。
別把自己太當一回事,有時候你覺得別人低估你,很可能大家都沒錯,是你高估了自己。善於做一塊海綿,吸收周圍的人身上有用的經驗教訓,實實在在做事,而不是把自己看得比一切都重要。不管是在年輕的時候,還是當你功成名就之後,都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你如果抱著故步自封的心態,還會有什麼進步嗎?
布思·塔金頓是20世紀美國著名小說家和劇作家,他的作品《偉大的安伯森斯》和《愛麗絲·亞當斯》均獲得普利策獎。在塔金頓聲名最鼎盛時期,他在多種場合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在一個紅十字會舉辦的藝術家作品展覽會上,我作為特邀的貴賓參加了展覽會,其間,有兩個可愛的十六七歲小女孩來到我麵前,虔誠地向我索要簽名。
“我沒帶自來水筆,用鉛筆可以嗎?”我其實知道她們不會拒絕,我隻是想表現一下一個著名作家謙和地對待普通讀者的大家風範。
“當然可以。”小女孩們果然爽快地答應了,我看得出她們很興奮,當然她們的興奮也使我倍感欣慰。
一個女孩將她的非常精致的筆記本遞給我,我取出鉛筆,瀟灑自如地寫上了幾句鼓勵的話語,並簽上我的名字。女孩看過我的簽名後,眉頭皺了起來,她仔細看了看我,問道:“你不是羅伯特查波斯啊?”
“不是,”我非常自負地告訴她,“我是布思·塔金頓,《愛麗絲·亞當斯》的作者,兩次普利策獎獲得者。”
小女孩將頭轉向另外一個女孩,聳聳肩說道:“瑪麗,把你的橡皮借我用用。”
那一刻,我所有的自負和驕傲瞬間化為泡影,從此以後,我都時時刻刻告誡自己:無論自己多麼出色,都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確實如此,你在意的不是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是在乎你自己。其實,我們所看重的自己,對於別人,可以是珠寶,也可以是沒有價值的瓦礫。我們不能期望別人眼裏的自己會光芒四射,那樣會令自己失望……
對於年輕人來講,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把自己當回事,不過是年少無知的想法,或者是蠢人的自高自大。年輕時,你需要的不是喧鬧中的光環,而是人後寂寞的修煉。順境也罷、逆境也罷,對待人生,僅僅是所持有的態度和心理承受力不同而已。
一個人無論怎樣紅極一時,如眾星捧月,無論怎樣素淨質樸,如深山一隅的小草,心懷別太把自己當一回事的意識,是內心祥和、平淡是真、物我兩忘的表現,是一種修養,一種胸懷,更是人生境界的極致。
唯有別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才能把心靈超脫,笑看雲卷雲舒,靜觀花開花落。
唯有別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才能不失信心,不失樂趣地去成就更大的事業。
3.想做好事業,請先坐熱“板凳”
每個人在職場生涯之中,都會有過遭遇到冷板凳的時間,然而這個成功與失敗的轉變,就在於你能否把冷板凳坐熱。
足球場上,有些人在叱吒風雲,風光無限,可幾個月前也許他還在冷板凳上苦熬時光。每支球隊的人數大都是在20人左右,能夠上場的卻隻有11人,其他的就是坐在板凳上等待機會的替補球員。在一場比賽中,這些板凳隊員有的隻能上場幾分鍾。如此時光,可謂難熬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