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老馮爺之知足常樂(一)(2 / 2)

嶺上因為當年皇後娘娘未嫁之時留了太多的東西,不好接待外客。倒不是有什麼見不得人之物,隻是那些東西,是屬於老熊嶺眾多鄉親的回憶。就如同皇後娘娘回來省親時候說的,隻要踏進村口,她就是陸家小米,不是大元皇後。

而這些東西,這些回憶,就是寄托了鄉親們對於自家閨女小米的想念。

外人就是相處再親近,也不能觸碰一絲。

再說,若是京都無事,獲封國公爺的陸老爹也會回來小住,萬一放進來的人存了惡念,傷了國公爺,那整個老熊嶺可就真要爆炸了。

基於這般考量,前年,嶺下劃了三畝地,建了一座大院子,作為國公府的別院,沒有什麼精致的假山花園,畢竟不遠處的山水才最自然,最美。

這院子裏隻分了前院後院,但凡有喜慶之事,需要接待外客,前院坐男客,後院女客,區分鮮明又不失禮,實在再好不過了。

這次壽宴也是如此,整個北安州的大小官員,連同所有鄉紳世族,一個不落的都頂著寒風趕來恭賀吃喜酒。

前院正房正堂裏,迎麵擺了桌案,案板上供了一副“壽”字,還有一雙手藝算不得好的黑緞子棉鞋。

但誰也不敢挑剔,那“壽”字是不是寫得好,那棉鞋是不是精致,甚至沒人敢多看一眼,行禮都深恐不恭敬。

因為這兩樣東西被一對侍衛親自從京都送來,壽字出自當朝皇帝之手,那雙棉鞋則是皇後娘娘的針線。

這要多大的顏麵,多大的福分才能收到這樣的壽禮啊。

怪不得老壽星坐在供桌旁邊的太師椅裏,笑得如同彌陀佛一般。

趙誌高如今還是北安州的知府,當初一心調回京都,脫離這貧窮又偏僻之地,但這幾年他可是絞盡腦汁想辦法,就為了留在北安州繼續做官。

若問他原因,那供桌上的兩樣東西就說明了一切。

皇後娘娘出自老熊嶺,又是有名的顧娘家,從來不因為娘家是一群獵戶就慢待半點兒,甚至如今還經常送書信和東西回來。再說皇帝當年落難時候,在老熊嶺養傷,結實了皇後娘娘,更把老熊嶺當第二個老家了。逢年過節,賞賜就沒斷過。

不論誰坐在北安州知府的位置上,那就在帝後心裏掛了名字,隻有好處,沒有一點兒壞處啊。

“老祖宗,今日雖說六十六大壽,但這氣色若說剛到知命,怕是也沒人懷疑啊。老祖宗實在是有福之人,讓下官羨慕。”

趙誌高這般帶頭奉承,其餘眾人自然跟從,“是啊,老祖宗仙顏不老,多福多壽。”

老馮爺笑著同眾人拱手行禮,若是前些年,這樣的時候,他必定會惶恐忐忑,但這幾年,幾乎每日都要見到這樣的阿諛的臉孔,灌了滿耳朵的好話,是個人都會麻木。

“各位大人,鄉鄰,真是客氣了。原本老頭子也不打算過什麼壽辰,但是皇後娘娘還記得老頭子今年正好逢雙六之壽,娘娘不能回來,很是懊惱。老頭子無法,隻能白兩桌酒席,熱鬧一下,待得報給娘娘知道,娘娘也能稍減思鄉之情啊。”

“娘娘賢德,這麼多年對咱們這些家鄉人多有照拂,實在讓下官和北安鄉親,感激之極。”

提起皇後娘娘,眾人更是打了雞血,恨不得嘴裏誇讚出花朵來。

老馮爺身側站了劉小刀,眼見老馮爺輕輕敲了敲手裏的煙袋鍋兒,就趕緊上前招呼道,“各位大人,酒席已經備好了,還請移駕。鄉野之地沒什麼好吃食待客,還請各位大人多包涵一二。”

“劉先生客氣了,誰不知道早前一個月,您就天南海北尋稀罕吃食用物了。今日我們可空著肚子來的,就打算好好吃一頓呢。”

不知道誰應了一句,很是俏皮,惹得眾人都是笑起來,紛紛起身跟隨劉小刀轉移到款待貴客的偏廳。

北安州如今是國公府的封地,京都很多人都曾給陸家推薦過門客或者知事一類,但陸家都拒絕了。

外事用了荒原書院老院長推薦的一個弟子,內事就落到了小刀頭上。如今在北安州,很多陸家事都是他做主,眾人自然也免不得一路奉承。

後院女客自然由陳月仙招呼,她本是商賈之女出身,打理內宅自然沒有問題,但陸家突然一躍成了皇親國戚,國公府門第。陸老大又是長子,直接封了世子。

這般說來,她那點兒精明就實在不夠用了。

小米初入宮,也沒有什麼信得過的人手送到娘家幫忙,於是就求到了鐵夫人頭上。